由九八帶落九九年,其中一個重要現象為電視和電影跨媒介化──
日本稱為「mediamix」的現象。Mediamix之所以能夠成為橫跨兩
年的重要話題,主要得力於《跳躍大搜查線》及《Ring》二作的影
響力。
事實上,由電視到電影,又或是由電影到電視,一直均非日本影視
媒體的流行製作模式。過去較為我們熟悉的例子,也不過寥寥可數
,如《男人之苦》(六八年富士電視,六九年開始由松竹接拍成電
影系列)、《柳生一族之陰謀》(七八年東映,後於同年由富士接
拍電視劇)及《高校教師》(九三年TBS系,到同年由東寶拍成電
影)等,都是我們可以憶記的部分作品。
但在九八年底,先有《跳躍大搜查線》在電視版完結,再經歷三個
特別片後,終於在十一月公映電影版,而且成為除動畫外的最高票
房紀錄日本片,觀影人數已超過四百萬人,收入已超越三十億日圓
。至於在年初一月上映的《Ring》(和《螺旋》(Rasen)以雙連
場一併上映),亦成為恐怖驚慄類型的大賣特賣之作,結果也得到
數十億日圓的收入。而於九九年一月,更先後有電影續集《Ring 2
》(由深田恭子主演)及電視版《Ring•最終章》(由柳葉敏郎、
黑木瞳及長瀨智也合演)推出,同樣風頭一時無兩。
對於這個九八至九九的mediamix熱潮,日本影視媒介的行家有不同
的看法。富士社長日枝久明言日後會把電影製作版權小心處理,並
且會視作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但亦有評論家大久保賢一認為「依
賴電視劇的受觀迎,再改頭換面拍成電影,只不過反映出日本電影
界製作能力已跌至新低。」而且他指出這兩齣作品,賣座的情況應
視為個別成功例子,而非一真正萌生的mediamix現象。
在這個討論的爭持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為何可以一擊即中?背後的
製作人究竟如何計算如意算盤?原來《跳躍大搜查線》的班底,一
直在考慮去拍電視劇的續集第二輯,還是去拍電影較佳。因為拍攝
電影加上秋季的電視特別版(十月六日播放的《秋之犯罪撲滅
special》),已一共用上四個月時間,和拍一輯全新的電視劇相去
不遠。只不過製作班底不想重複自己(再拍電視劇),以及在一早
預先設計的 官方網頁上得到廣泛民意支持(一日最高有九十萬人次
到訪),於是決定落實電影版的拍攝。
於我而言,眼前的一切均非倖致,大大小小均包含了一組《跳躍》
智囊團的心力,才可以由個別作品而帶出一個風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