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知道今年年底日本將有《G.T.O.》及《上班族金太郎》的電影
版上映,加上明年初又有《繼續》(2月)的電影版,相信可以肯
定地說:日本電影已進入由電視界主導的年代。
事實上,自從《跳躍大搜查線》成功後,各電視台均已放膽在電影
上大展拳腳。現實也證明了它們的影響絕對舉足輕重,最佳例子為
98年秋公映的《庶務二課》電影版,由於電影版得不到富士的介入
支持,結果在主角面目全非的情況下(由高島禮子及遠藤久美子等
主演),票房以低於一億日元的劣績收場。而目前製作中的電視劇
電影版,分別由TBS(上班族金太郎》、《繼續》,99年的作品)
及富士(《G.T.O.》,98年的作品)自己製作,質素相對上自然較
有保證。
如果我們從較闊的角度來審察,其實富士及TBS均已積極介入電影
的拍攝活動中。富士注資製作皇牌導演本廣克行的新作《 Space
Traveller》,固然早已備受人注目,而金城武、深津繪里、安藤政
信及池內博之的組合,也一早成為話題之一。至於TBS則更加銳意
向電影發展,據他們的映像事業副部長濱名一哉表示,自去年投資
拍由 Speed主演的《 Andromedia》後,公司已大量注資給電影上
,迄今為止約花了十五億日元。事實上,由90年代初的《課長島耕
作》及《高校教師》,到近期所見的《催眠》和《秘密》,甚至如
拍攝中由田中麗奈主演的純愛物語《初戀》,都是由TBS作幕後投
資者,可見電視台於日本電影業中的舉足輕重地位。
一般人都認為《跳躍大搜查線》是催生這個熱潮的激化劑,這一點
固然為中肯的觀察,但其實於九十年代裡,日本電視與電影的結合
並不罕見。從方法學上來看,大拍以92年由奧山和由策劃的《 Pa
☆Te☆O☆》為最特別,當年把作品的PartI及II在電視上播放,而
PartIII則成為電影版。加上又有當年紅星如加勢大周、菊池桃子、
保阪尚輝及松雪泰子等主演,票房一時有九億日元的佳績。
當然如果要再尋根究柢,基本上目前的行銷策劃只不過乃向動畫片
「學習」罷了。日本動畫一向愛以電視版為基礎,然後把剪輯版製
作成劇場放映的電影版。這是它們一貫的策略,除了宮崎駿的動畫
製作外,動畫電影版的正色反而應屬《銀河鐵道999》、《傳說巨
神》及《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剪輯版。正因為此,所以今次的 TV
主導電影年代,並非無路可尋;自從另一面來看,它又有自己獨特
的時代意義。
當然對一班觀眾來說,電視或電影的分別或許不大。而且籠統地說
,大家都應該為電視及電影兩棲年代的一分子。但對工業中的從業
員來說,兩都卻一向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分野。
事實上,電影人討厭電視的行銷手段,以及向觀眾獻媚的方法,已
非任何新奇現象。另一方面,因為電視的評論一向不成氣候,所以
除了用收視率論英雄外,彷彿便別無參考指標,也因此令到電視的
導演有意興闌珊之感。
其實當年本廣克行在未成名之前,也曾利用富士電視台的力量,拍
成由荻原聖人及觀月亞里沙合演的純愛小品《七月七日,晴》(96
),可惜無論票房及輿論皆欠佳,改致令 TV 電影化的進程延後了
數年。幸好,本廣克行最近也藉《跳躍大搜查線》來吐出一口烏氣
,把當年未圓之夢完成。
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為岩井俊二,他雖然由電視台出身,但從一開
始已表明立場以電影為己任。其他富士導演如本廣克行及落合正彥
均以電影電視兩棲為目標,企圖打破傳統上「電影人可拍電視,電
視人拍不到電影」的古老論調。
今次出現的二齣TV電影版作品,其中《G.T.O.》及《上班族金太郎
》有較佳的收視率支持,相信電影版也會有一定的叫座力。但從導
演的挑選上,也可見到富士及TBS的不同考慮。富士把《G.T.O.》
交由旗下的老版導演鈴木雅之(《奇蹟餐廳》和《古火田任三郎》
),反之TBS則把責任交給「電影」導演三上崇史,可見兩者的信
心取決上仍有所出入。
至於TBS的《繼續》,則參考了《跳躍大搜查線》的方法,利用電
子網絡上作宣傳重點,企圖製作出輿論效應,補足電視劇收視率不
高的缺陷。暫時來說,已開始收到一定效果,因為《繼續》的錄映
帶,已在租帶店中有上昇趨勢,且若可否延續下去而已。
其實最新的組合形式,或許應以朝日電視台為論述焦點。因為在20
00年,他們打算破天荒推出電影和電視同步上映的嘗試,連續劇《
Another Haven》及電影版將於同時開始上映,成為 media-mix的另
一新章。導演為飯田讓治(《 Night Head》及《凶鈴再現》),且
有江口洋介及松雪泰子壓陣。
無論如何,即使往後有任何更新類的形式可以組合兩股力量,最要
緊的是可令資源及人材作正面交流。尤其是日本電影早已跌進谷底
,現在可握緊成見,自然可以令沉寂一時的電影再現活力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