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九十年代的日本電視文化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即將來臨,看來也是時候去回顧一下日本電視文
  化,在九十年代所走過的路。

  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可謂力求以多角度去捕捉社會動向,希望不
  同形式的節目均可傳遞到社會動向氣息給觀眾。第一個戰略陣地自
  然在於新聞節目上,自朝日於85年開始了《News Station》後,利
  用久米宏的個人風格,去月旦新聞事件,以綜藝化節目的包裝手法
  去製作新聞節目,成功殺出一條血路後,引起了「情報」節目定位
  的反思熱潮。雖然大家不至於一窩蜂倒向同一方向發展,但卻奠定
  了用多角度的手法包裝新聞的基礎。95年的沙林毒氣事件成為角力
  場的焦點。各台利用黃金時間製作各式特輯,可謂把沙林事件的可
  資利用的一切材料悉數掏空,而TBS訪問奧姆真理教律師土反本的
  一著,更加引起輿論爭拗應否給加害者一方作公開掩飾辯解機會的
  倫理議爭。

  當然除了節目製作上的競爭外,電視台的爭逐也是白熱化。89年
  NHK開始衛星放送,而新一間民營衛星放送電視台 WOWOW 也於
  91年正式啟動。至於96年開始,又捲起CS Digital 放送的熱潮,「
  Direct TV」及「Sky Perfect TV!」都加入戰團。目前加入這些網
  絡中的觀眾人數已到達到150萬,看來在下一個世紀勢將成為一股
  強勁的影響力量。

  而對時代的直接捕捉要求,也催化了一股「紀錄化」的節目製作傾
  向。九十年代最成功的演藝節目,正是紀錄片化的演藝節目,而92
  年開始日本電視台的《電波少年》正是當中的表表者。事實上,大
  部分的其他演藝節目,往後都有吸納這元素,即若SMAP的《SMA
  P x SMAP》及Tokio 的《The!鐵腕!Dash!!》等也不例外,時
  常以現場直播式的紀錄化製作來設計噱頭,成為一時的必殺手段。

  由此引申,也出現了另一些倫理上的問題,例如富士98年開拍的《
  相愛的兩人、分離的兩人》,以紀錄化的手法介入別人的私生活中
  ,惹起社會中對大家是否應該「窺伺別人的不幸」產生廣泛的討論
  。姑勿論結果如何,節目成功地取得超過20%的收視率,大贏家自
  然仍是電視台本身。

  簡單來說,九十年代的捕捉時代脈搏要求,催化了不少具新鮮想法
  的節目出現,大家對多角度及尋找真相的熱中,令電視台文化出現
  了不同文化的層面。
 


(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象字第零貳壹號 ) 

Copyright (C) 2000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