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的可能性



先此聲明,今次介紹的《The Many Lives of the Batman》不是電影書
,但我們有時候看電影的趣味,也正正不在於電影的表面內容上,
否則美國名影評人Pauline Kael把電影定位為「垃圾」,且要我們去
分出好壞,背後希望人人皆可成精英的苦心便白白浪費了。

《俠影之謎》乾淨企理,唯一的陰暗面是因為少年蝙蝠俠「累死」
父母而內疚,從而生出一定程度的恐懼感及罪孽感。只不過與由添
布頓掌舵的首兩集相較(89及92),可謂完全是小巫見大巫。當年
由祖舒密查接手處理第三及四集,已經有公論認為乃添布頓把蝙蝠
俠弄成陰陽怪氣所致。倒是若要說一句公道話,添布頓又怎會是始
作俑者?你當Frank Miller於86年的《Batman:The Dark Knight Returns》
是甚麼?那才是真真正正把蝙蝠俠重新引入文化焦點的經典漫畫。
Frank Miller的風格有多大狠勁,大家最近看他個人的代表作《罪
案城》應已掌握到一點端倪。假若把《The Many Lives of the Batman》
也拿來一讀,恰好可以理解到當代美國文化中的蝙蝠俠變形脈絡。

 變變變蝙蝠俠

不要以為Frank Miller與添布頓乃同道中人,Frank Miller透過書中的
訪問,擺明車馬聲言對添布頓的處理毫無好感,認為他把一切佈弄
得太過有板有眼,致令蝙蝠俠再不容其他詮釋,局限了閱讀空間。
而Frank Miller當年的漫畫,也可以說是對Frederic Wertham 55年的名
著《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的正面回應──當年這本社會心理學
書一出版,就聲稱蝙蝠俠與羅賓是同性戀伴侶(「蝙蝠俠受了傷,
羅賓會在床邊相伴;在鮮為人知的蝙蝠俠大宅內,大花瓶有漂亮的
花,場景完全是同性戀的夢幻居所;有時兩人坐在沙發上,蝙蝠俠
會靠向羅賓,而後者坐在隔鄰,除去外套,翻開衫領,而且把手放
在蝙蝠俠臂中。」──還有更多精彩描述,恕難盡錄,不過他的前
設委實教人大開眼界:男人愛上另一個男人只因為他憎恨女人),
因而惹起對蝙蝠俠詮釋上的軒然大波。Frank Miller的玩法是:蝙蝠
俠一定不是同性戀者,只不過他的性慾昇華至撲滅罪惡上,令大俠
再無閒暇去談情說愛。Frank Miller直言若他是同性戀者,反而會更
加開心;倒是新加添的詮釋才更有趣味,如小丑就是恐同症者
(Homophobic);蝙蝠俠患上抑鬱症,一出場就想自殺;而雙面人
(Two-Face)就是蝙蝠俠的鏡象──兩人都是要建立絕對秩序的狂
人。所以當書中有人以神話角度,有人用「坎普」角度(Camp),
有人用政治經濟角度──齊齊人山人海各出奇謀去解拆蝙蝠俠之謎
,那還不足以教人看得樂透?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影字第零零肆號 )

Copyright (C) 2001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