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朗奴文化初階字典》一名的時候,直接聯想到這是一本
Longno's Dictionary;想不到兩位作者人同此心,已把這一條納入字典
的條目中。只不過我想說的,其實是背後的另一重離軌閱讀,即由
Longno引申至日本的時裝潮流雜誌《non•no》;表面上委實有點風
馬牛不相及,但經過對照的思考分析又未嘗不可看出點趣味來。
Longno是文化字典,《non•no》為時裝雜誌,理應河水不犯井水,
但實情為後者本質上早已是一本「字典」,不過為圖象化的「字典
」而已。台灣媒體愛批評香港媒體已用圖象思維代替了文字思維,
並隱然有文化墮落的批評在背後,其實我看始作俑者本來就是台灣
媒體一向馬首是瞻的東洋傳媒,不過面對彼邦的文化強勢誰又敢說
三道四。只不過日本的經驗委實有勝人一籌之處,觀乎他們能夠把
極複雜的議題論述融入漫畫又或是圖象表現中,便可知是高手出招
之作(早陣子成為一時話題的《台灣論》正好是一例子)。《non•
no》也是一圖象思維的代表作,它能夠在異文化圈市場保持每期外
銷數十萬本的強勢,充分說明圖象的無疆界可以突破文字語言的局
限;任何人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把一種衣著風格搬圖過身作親自嘗
限;任何重意義上,無論是Longno又或是《non•no》都有供讀者作
為學習對象的作用。但我想兩者最大的相似點,其實為背後的消費
本質。《non•no》作為一本時裝潮流指南式雜誌,其消費本質自不
待言。只不過Longno字典如果仔細察看,它其實也絕非一本正經的
解說工具;甚至可以說,兩位作者所示範的其實是一次消費文化詞
彙的過程。消費時裝和消費「文化」儘管在對象上有所差異,可是
釋為「後摩登」)下的產物;而且都是在追求一風格化的消費經驗
同屬後現代處境(用龐奴的繙,不過對風格化的理解有所出入而已
。
其中涉及的出入,正好說明了後現代處境下的混雜狀態。作為具字
典化性質的文本,正如書中對「字典」一條的分析,也曾指出它不
可避免地有其權威範本的含意。《non•no》在這方面也不乏建立權
益化的傾向,我在另文曾道出日本女性潮流雜誌愛以教育式腔調「
規訓」讀者成長(見《亂步東洋》),《non•no》其實也是當中的
一分子;由此觀之,它和字典的「本色」恰好不謀而合。反觀Longno
一書,其實一直和權威式的決定性說明追求對著幹,它基本上以個
人化私語辭典及定解反思的文化分析兩個方向作下筆進路,本質上
是一重分享而輕定性定位的嘗試。這是第一重出入所在。
其次,《non•no》其實一直鼓吹模仿,有時甚至刻意挑選其貌平平
的模特兒作示範,以顯示改裝前後的天壤之別。透過模仿去學習,
已經是一非常不合後現代思維的做法。在後現代的處境中,模仿已
「正名」為戲謔,而且本身早成為創作的一種形式,Longno正好身
體力行加以證明。背後的另一重啟示為戲謔書寫以既定文本作模擬
發揮的對象,但卻排斥了被模仿的可能性;或許更準確可描述為可
模仿的不過為表面上的風格形式而已,而不可模仿的部分──作者
自身的思路才是金玉所在。
由此反映出兩位作者作為後摩登文化人的微妙之處:他們從遊戲開
始卻不止於遊戲;遊戲的形式容或十分後摩登,但盛載的其實乃非
常摩登的內容(從他們對文字的戀棧可見一斑)。如果《non•no》
代表風格就是風格、風格就是目的、學習就是模仿的態度;則Longno
字典顯然包含更開放的前景:風格既是風格也是內容、風格既是目
的也是手段、學習可以是模仿也同時是創作。
是的,說了那麼久,其實不過想為讀者勾勒出兩位作者朗天和龐奴
面目的一、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