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如果沒有了電影節,
很多人都不會是今天的自己。

科拿之拿



 除了電影節總監林覺聲先生外,筆者還訪問了現於《星島日報》撰
 寫專欄、對流行文化之觀察甚有心得的影評人湯禎兆先生,暢談關
 於電影節之種種。

 亞洲最高水準的電影節

 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是選片的標準。湯先生說:「影片挑選的關鍵自
 然在於curator。香港國際電影節的curator(選片人),例如負責世界
 電影部分的李焯桃,還有負責亞洲電影挑選的王慶鏘,都是極具水
 準、視野之電影閱讀者。坦白說,香港電影節在亞洲同類活動中,
 水平幾乎算是最高的。」湯氏又說,台北的金馬影展往往有三份之
 一的選擇跟香港重疊,甚至介紹文字也是照搬的,正是因為他們相
 當信賴李焯桃等的選片眼光;又如東京電影節,其實很「渣」,選
 片人的識力跟李氏、王氏實相去甚遠。

 至於湯禎兆怎樣看香港政府的電影文化政策呢?「當然是沒有誠意
 (一笑)。例如電影節的幾個curator竟然都是每年合約制,完全沒
 有足夠的福利和保障。像李焯桃這樣電影視野和識見都一流的選片
 人,我認為是無可代替的;但政府卻不見得重視這樣的人材。」

 寬闊的窗

 湯先生續言香港電影節在八十年代曾具有甚高的國際地位,當時內
 地「第五代」導演(如陳凱歌、田壯壯等)遭禁映之新作,往往以
 香港電影節作為展示的第一站,也就吸引了不少各地(尤其是西方
 )的電影人。「不過近年隨著香港主權的回歸,電影節跟內地官方
 的關係愈來愈尷尬,而且內地導演,尤其是已成名的,已經有足夠
 能力把作品帶往歐洲幾個知名的影展首映,不須再倚重香港電影節
 作為跳板。」「即使如此,香港電影節依然是一個密集地放映各地
 不同風格佳作的活動,一個提醒大家世界是如何廣闊的窗口。例如
 我們會發現每年均有個環節叫『不設防地帶』,蒐羅各式各樣逾越
 我們平常想像、撞擊我們視覺以至令人難受的作品;例如幾年前我
 看過一齣叫《Blue》的片子,全齣戲只是一個不變的藍色畫面,附
 以導演Derek Jarman的旁白和配樂,是套非常舒服的傑作。」

 亞洲電影的冒起

 問及他對本地電影水平的想法,湯先生給筆者的答案可算十分悲觀
 。他指較新晉的導演中,近年給他留下印象的就只有葉偉信一人。
 「他的《旺角風雲》是齣非常搞野的黑幫片,《迴轉壽屍》中羅蘭
 與黃秋生一段關係又處理得相當微妙;他幾乎每齣作品都頗見求變
 和突破的心思。」「可是除了葉偉信這類偶見的佳作外,近年本地
 普遍電影的拍製質素和創作熱情都偏低。」「相反亞洲其他地區的
 作品,尤其是電影傳統較弱的國家例如新加坡,這兩年間不論技術
 還是意念都出現了很驚人的進步,成為了新興的電影勢力。」

 字幕前後的熱情

 筆者提到了中文字幕的不足,限制了影迷選擇的問題,湯禎兆說:
 「其實近年已有不少改進,例如添置了字幕放映的器材,不再一定
 要將字幕打在菲林上,這項改善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因為過去如果
 要配上中文字幕就必須要買下那套戲的拷貝,現在節省了成本,也
 就增加了配置字幕的可能。」「不過話說回來,籌辦電影節的人力
 畢竟太少,這方面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說愈來愈多人
 因為英文對白或字幕而放棄某些電影,我覺得有可能關係到語文水
 平的下降;但更令我懷疑的是今天香港人觀賞電影的熱情。當年我
 唸書時的影迷,最高峰的日子一個香港電影節隨時看七、八十場戲
 ,沒有中文字幕的片一樣硬啃;要知道語言不是閱讀電影的唯一切
 入點,一場好戲除了對白外,節奏、攝影角度、光暗都會很有意思
 。一個對電影有真正passion的觀眾大概不會因為沒有字幕而卻步。
 現在的香港人常常說喜歡這個喜歡那個,但其實在這種喜歡裡面往
 往沒有commitment。韓國釜山電影節,學生們會廢寢忘餐通宵達旦
 去排隊購票,不少觀眾都真正愛上電影這個媒介,相信這樣的熱情
 和韓國近年電影業的蓬勃發展有相當的關係。」

 心水推薦

 湯先生最後還向我們推薦了今次電影節中兩套他很喜歡的電影。一
 齣是新加坡電影《吃風》,湯先生說此作講及一群不良少年的經歷
 ,表面題材尋常,但導演沒有受制於既定的格局,而加入了超現實
 和漫畫化的元素,成功推展出峰迴路轉的戲味。另一套是《四人幫
 之加油站再襲擊》,來自韓國的作品,故事以四名傻佬某夜打劫加
 油站為主線。「他們劫完一遍覺得太少錢,決定再劫一遍,及後仍
 舊未滿足,甚至扮成油站職員打劫顧客;全套影片滿佈黑色幽默,
 極度諷刺,是齣十分『搞野』的好片。」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嘗試購
 票進場,親自感受一下湯先生口中這份黑色魅力。

 小結

 電影節文化在過去二十多年間,以各式各樣的光影譜入香港青少年
 的記憶之中。筆者在今次訪問中感受彌深,聽到很多教人動容的說
 話,在此謹向湯禎兆先生遙致謝意。並願意以湯先生的一句說話,
 作為這篇稿的總結:

 「一直以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不少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著不能
 抹煞的重要意義,很多人,例如我,如果沒有了電影節,就不會是
 今天的自己。」

 原載《中大學生報》.2000年4月號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俗字第零玖號)

Copyright (C) 2001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