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上畫的《心跳》(Beat),是日本九八年的作品,也是宮本
亞門的處女作,於去年九月在日本公映,也曾參加同年的威尼斯影
展。
電影的宣傳焦點一早已落在內田有紀身上,可惜這位當年「不思議
少女」的主力人物已不復當年勇,今次所謂飾演飽歷風霜的紅塵女
子,更加是一場笑話。無論在各方面的演繹技巧上,均不脫她偏男
孩性格的剛強女子舊形象,可謂舊瓶舊酒毫無新意。事實上,在當
年一眾崛起的「不思議少女」中,觀月亞里沙及內田有紀都面對戲
路日漸窄化的問題,只不過後者較前者的失利下坡來得更快罷了,
看來內田的日子將會時日無多。
《心跳》中吸引我注目的,反而是男主角真木藏人。他給我的最深
印象,自然在於北野武的《海上風光》(九一年作品,最近有線電
視也曾播出)。他飾演的聾啞滑浪小子,充分反映出對身體語言掌
握的自信。今次在《心跳》中出演的沖繩硬漢,同樣充滿生命活力
,而且更巧合地同樣利用真木藏人善水性的特質,來刻意塑造「海
之男」的形象。事實上,《心跳》中真正的重心角色在真木藏人身
上,他由暗戀內田有紀而一直未能表白而鬱鬱不歡,到後來兩人相
好後又因無力保護內田幼女小瑪利亞而自疚,由抑鬱寡歡到欣喜若
狂再到自暴自棄,在在都看到他的用心演繹。從《海上風光》到《
心跳》,真木藏人充分證明了自己是如何穩步走過來的。
另外,《心跳》也可歸入「沖繩電影」的類型來看。過去如北野武
的《奏鳴曲》(一九九三)及高嶺剛的作品(今年電影節也有選
映他的《夢幻琉球》),同樣反映出一異色氣蘊來。一種遺世孤絕
的隔閡,一種被陷害被忽略的孤兒心態,以及自強求存的草根心情
,其實全都在《心跳》中得到某程度的反照。而反映於語言及節拍
上,往往出現一種奇妙效果──既粗獷卻又充滿幽默感,狂狠中又
滿腹深情,也因而不斷吸引了日本導演對這個地方留下深刻印象。
宮本亞門所捕捉的正好是這種沖繩性格的特質:內田有紀的堅強、
真木藏人的矛盾心態,加上一些美軍基地及日本祭典的「異域風情
」,大體上可說是把電影弄得熱熱鬧鬧。而宮本亞門作為自己的第
一作,其志也僅止於此,希望用豐富及熱鬧的畫面,去吸引觀眾的
注意力,所以在「沖繩電影」的基礎上,《心跳》可說只是一守成
承習的作品,而並沒有開出任何新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