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井啟的傷痕電影



  在「日本映畫文化系列」中,已發行的《苦戀》及《望鄉》都是熊
  井啟的名作,分別是72及74年的作品。其中以《望鄉》的名氣尤
  大,田中絹代飾演其中的老婆婆──一位年青時被賣到東南亞作妓
  女的人物,更因而得到75年的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獎──銀熊獎。
  兩齣戲雖然處理的題旨截然不同,但都或多或少沾上了「傷痕」作
  品的傳統。

  所謂「傷痕」作品,其實是我們用來描述七、八十年代中國一系列
  回顧文革時期的電影及文學創作等等,電影中以謝晉的作品最為人
  熟知,而文學上如《芙蓉鎮》正好是典型代表,當中的題旨均不外
  乎在呈現出文革時的偏差苦況後,再道出在新中國修正錯誤一切都
  會變好的樂觀盼望。我把這個特定名詞挪用到熊井啟的作品中,顯
  然是因為彼此的聲息互通,尤其是《望鄉》由改編山崎朋子的小說
  《望鄉》開始,所走的路向已是「傷痕」的脈路。電影在中國公映
  時廣受好評,且得到老一輩名作家如巴金的支持,證明當中的而且
  確有兩個文化互通理解的地方。

  但更重要的,我想是背後對所有歷史痛楚乃至屈辱的相異處理,中
  國的「傷痕電影」往往把責任推向歷史身上,彷彿沒有人需要為任
  何事負責,但熊井啟則明顯清楚意識到要從日本人的「恥意識」來
  理解個人在歷史中的命運。在創作談《熊井啟的電影》中,熊井啟
  提到在拍《苦戀》(原名為《忍川》)時,已留意到Ruth Benedict
  在《菊花與劍》分析日本人的「恥意識」,這種「恥意識」就是為
  了家庭、乃至為了社會及國家,不可作可恥的事,由是而支持了日
  本的民族主義。

  《苦戀》中的哲郎(加藤剛飾演)家中接連出現羞辱的事件,全靠
  與雪乃(栗原小卷飾演)在互相逐一檢視對方的「傷痕」下,終於
  得到解放心靈枷鎖而可以透過新婚來重生的契機。而《望鄉》中的
  阿崎(田中絹代飾演)在被所有人背叛後(人販、哥哥、丈夫、兒
  子乃至國家),仍堅持自己的獨立求存態度,以不令自己蒙羞為己
  任,這些都是在「恥意識」的制約下的自重舉動,所以「恥意識」
  可看成為事情的一體兩面──一旦成為愚忠則會淪為政治戰爭的工
  具,但如果理解得宜則會成為人求自尊自重的基石。這兩種不同的
  結果,可說是日本化心理特徵的變奏演繹。
 


(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熒字第零零玖號 ) 

Copyright (C) 2000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