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春火花》到《擊浪青春》的青春電影



  最近連續看到兩齣不同年代的青春電影,正好觸發起一些思考。它
  們分別為1970年的《青春火花》(VCD,美亞)及正在上映中的
  《擊浪青春》。《青春火花》是一代日本運動主題的劇集經典,由
  電視到電影均滿載了不少人的集體經典,且當年的岡田可愛(蘇由
  美的鬼影變幻球)及范文雀(患上骨癌的倔強少女)的風頭,絕不
  下於今時今日的中山美穗或常盤貴子。《擊浪青春》則是去年電影
  旬報中十大中的第三名,而田中麗奈也因而奪得最佳女新人獎。

  兩齣不同時代背景的青春電影,正好顯示出相異的時代氣息,從而
  帶有題旨上的重要轉變。我們都知道日本以運動為題材的戲劇,一
  般都離不開以勵志作為內容重心,但在「勵志」的前提下,也可以
  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吾友張偉雄用「後泡沫經濟期的青春電影」來形容《擊浪青春》,
  嚇人得來又不無道理。如果用「泡沫經濟」作為分界線,則《青春
  火花》及《擊浪青春》無可否認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美學。前者強調
  勝利的追求,而且連教練也公開認同隊友之間的競爭,作為提升團
  隊利益的方向。當蘇由美未能提升自己的技術時,她擔憂的為連累
  到團隊的成績,很明顯這是一種傳統上日本文化思考進路──追求
  強人哲學(不分男女),而且以團隊的榮辱置於任何個人的情感身
  上。所以竹林進不斷為設計「絕招」而花心思,目的是透過「絕招
  」把這種力求向上的競爭心態予以具體的演繹,成就出一種以集體
  利益為依歸的「勵志」精神。

  相反,《擊浪青春》的「勵志」方式可以稱之為「逆境思考」模式
  。電影一開始已描述這群女生不過為「皇帝女」,全無運動細胞。
  而且更談不上甚麼代表全國之類的宏願,她們由始至終的目標只不
  過為不用在賽事包尾,而最終她們在決賽中亦以包尾告終。電影由
  始至終瀰漫著一份挫敗氣息──運動員不濟、田中麗奈的父母對她
  置之不理、女教練又沒精打采。她們所謂的「團體精神」,也只限
  於幾名少女的依存感覺上,連男子隊也和她們不相聞問。導演故意
  經營的這些挫敗,正好呼應「後泡沫經濟期」中神話破壞後的現實
  情況──大家需要的再不是故作激昂的「勵志」綽頭呼喊,而是一
  種正視現實後的信心重建,由是更增一份貼近生活的日常氣息。

  《擊浪青春》有一片段十分感人,在兩次的開學禮上,田中麗奈由
  不明前輩為何而喊「為學校盡全力」的口號,到自己在第二年時也
  不禁自發地高喊起來,證明一切的「青春」歷程仍是要自己親身經
  歷後才會有所觸動。兩個不同年代,兩種不同的「青春」演繹,同
  樣教我看得入神迷醉。
 


(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熒字第零壹零號 ) 

Copyright (C) 2000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