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子尋親記──《四谷怪談》



  「貞子」風潮出現後,對觀眾最大的得益為製造了一個氣氛,令到
  不少同類型的作品有在市面出現的機會。今文堂發行的《四谷怪談
  》是其中一個好例子,甚至一度賣斷市而要再版發行。

  其實《四谷怪談》為鶴尾南北的歌舞伎名作,由 49 年至 69年已先
  後出現了五個電影版本。今文堂發行的為59年大映的三隅研次版。
  最早的版本為49年松竹京都的木下惠介版,其中有針對「武士道」
  精神作新詮的背景,導演透過把失意武士伊右衛門殺妻阿岩的鬼怪
  故事,反複描述他的懦弱不濟,把戰爭中高揚的所謂「武士道」式
  的英雄神話徹底打破,從而表達出小市民的心聲。

  三隅研次的《四谷怪談》其實較接近原意,由長谷川一夫飾演的伊
  右衛門在明白到妻子含冤而死後,也為妻子報仇雪恥,形象上沒有
  木下惠介版的無能。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不少驚嚇場面均有不俗的
  設計安排,而且在《午夜凶鈴》中更有不少承先啟後移花接木式的
  挪用。

  當阿岩中了奸計吃了毒藥後,她破爛的臉面正是透過鏡子的反映而
  出現另一個驚慄鏡頭,這一場面正好遙相呼應《午夜凶鈴》中的貞
  子母親的對鏡自梳鏡頭。兩者均同時強調化成鬼怪前的女主角都擁
  有美貌,但鏡中人同樣為恐怖焦點的來源。至於伊右衛門在河邊見
  到阿岩以漂流的頭髮先行,接著從河中爬起來現身;又或是阿岩在
  房中向鏡頭爬行的場面,均教人直接想起貞子的相若處理,這些安
  排上的大同小異處理,證明觀眾對恐怖印象的認受程度其實沒有多
  大的時代隔閡的。

  兩者更重要的血源關係,是對怨靈的形象塑造。其實這也可說是日
  本鬼片的傳統,把含冤受屈化作一股怨氣,而由此積聚魔性力量去
  留於人間,一日不解開冤情誓不罷休。《四谷怪談》中伊右衛門反
  複要求阿岩成佛離開,但女鬼一直不理會,直到伊右衛門為她報仇
  殺死下毒計的人後,才安心往另一世界而去。《午夜凶鈴》中的基
  本邏輯其實大體相同,淺川和龍司的追尋真相過程,也是以解除貞
  子的怨氣鬱結為中心,所以當淺川在井底摟抱貞子屍骨,大家便以
  為解除了魔咒而可以平安無事。

  當然《午夜凶鈴》聰明的地方,是利用怨靈的傳統作引子,而到最
  後引申出一種世界末日式的現代感覺。但同樣可以反映出怨靈的形
  象在日本傳統中是何等根深蒂固,問題不過在如何借屍還魂而已。
 


(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熒字第零壹壹號 ) 

Copyright (C) 2000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