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情書世界



  森田芳光在《失樂園》之前的《春天情書》(Haru 1996),一直
  是我的心頭好。當年游說香港電影節策劃 Jacob 失敗後,令到電影
  無緣在香港與觀眾見面。後來得悉作品在台灣作公開上映,也為彼
  岸的觀眾感到興奮。最近從台灣購回正版VCD,總算可以勉強再度
  望梅止渴。

  大家或許曾聽說《WithLove》的網路戀情,其實是從《春天情書》
  中偷橋而來,但一般人或許誤以為彼此都同樣利用了相若的噱頭,
  只不過是先後之分別而已。但《春天情書》中的網路通信,絕非輔
  助的手段,而是作為電影重心之一的文本予以展現。森田芳光不僅
  大膽地以全銀幕作藍底白字的電腦屏式顯示,而且甚至佔了全片的
  三分一時間以上(有數十分鐘之長);甚至在角色關係逐漸加深後
  ,更進一步把電腦通信中的文字對話疊印於街頭實景上,讓電影呈
  現兩重文本的並置,可見他對影像語言的大膽放手更新。

  而且森田芳光在《春天情書》中,更加刻意安排了不少細節,令到
  文本的多重衝擊得到或明或暗的呼應或擺盪。其中一個恆常出現的
  文本為村上春樹的小說,電影中不僅讓小說在女主角深津繪里的書
  架上出現,及後於她任職的圖書館再度出現,甚至多次以特寫鏡頭
  瞄準《舞、舞、舞》。後來我們於女主角搬屋時,才不經意地發覺
  她原來有一整箱的村上作品(字箱上寫著「村上春樹」),整個村
  上小說世界的文本正好成為與電影內容呼應的另一重文本。

  深津繪里不斷希望改變自己的生命,透過不斷更換工作去尋覓新生
  ;以及企圖去擺脫不快的回憶,這都是村上小說中一貫的主題。而
  《舞、舞、舞》中的強調不要停下來的投入態度,正好成為催化女
  主角活下去的座右銘。森田芳光甚至把村上小說拿來幽了一默,在
  電影網路中提及具備性暗示意味的作品中,主演的變為「雙胞胎」
  ,更教人喚起對《遇上百分百的女孩》中雙胞胎的姊妹的遙遠聯想
  。

  當然森田芳光關注的中心,是人與人如何在虛實交織的溝通中覓到
  信心。E-Mail 成為他描寫的對象,而網路上的謊言和真情又恰好互
  相穿插(深津繪里女扮男裝,而內野聖陽亦佯稱與其他網友有肉體
  關係),在重重紛擾中如何可以有信心開展認識對方?森田芳光所
  選擇的多重文本,由是正好成為我們觀眾並時地面對的世界------在
  芸芸的溝通渠道中,我們是否如劇中人般一樣陷入迷失的狀態呢?
  又或是,對於導演為我們所選擇的人情信心(男、女主角最終決定
  見面交往,而以各自拿著一張磁片於月台等候作安排),又是否可
  以真正避開紛擾的障礙而接受到呢?
 


(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熒字第零壹參號 ) 

Copyright (C) 2000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