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之點唱──木下惠介札記



  想不到事情一不離二,當黑澤明在年中辭世後,另一位日本電影巨
  匠木下惠介也「趕及」在九八年的十二月三十日撒手塵寰。知道消
  息時,我正好身在日本,而且更巧合地位於四國的宇多津──一個
  頗為接近木下名作《二十四瞳》實景小豆島的地方。坦白說來,在
  出發前也曾有到小豆島一遊的意欲,後來得悉島上的「二十四瞳映
  畫村」是後來重拍版的「遺物」,自然興致銳減。當然歸根結柢,
  木下惠介對我只是一個平庸的「巨匠」,不痛不癢理所應分。只是
  教我好奇的,是八十六歲的老導演於自宅過身這段消息,似乎在日
  本國內也沒有牽起太大的波瀾迴響,好一些傳媒僅以《二十四瞳》
  名導逝世就此作結交代。

  是的,大部分提起木下惠介的人都會立即聯想到《二十四瞳》。儘
  管木下惠介雜食多棲(可見我於《感官世界》一書中的分析),但
  一般人均傾向以他感傷色彩濃厚的作品去歸納作為木下風格的見證
  ,而《二十四瞳》(一九五四)及《卿如野菊花》(一九五五)等
  又確實有集其大成的作品,結果木下惠介便被視為戀舊及濫情的傳
  統派代言人。

  木下惠介確實是催淚高手,他並非利用複雜的鏡頭運動去製造催淚
  效果。他所用的只是一些基本技巧,如大特寫及觀點鏡頭(poi
  nt of view shots)的常用,甚至不避嫌地任由
  人物道白一己之心情,一切以直接為能事。事實上,他所依賴的是
  傳統上的劇本經營,以及道具的把弄,以此作為吸引觀眾的必勝手
  段。

  《二十四瞳》中這一小節:大石老師(高峰秀子飾演)的其中一個
  學生川本松江,因為家貧而無法和同學一樣用鋁飯盒盛飯上課。即
  使向雙親要求多次也不得要領,後來更因母親病逝而益發淒苦。大
  石老師最後雖然買了一個鋁飯盒送給她,可惜學生已因家貧至極而
  無法再上學。木下惠介對鋁飯盒的反覆對焦,正好見到他借道具來
  催淚的用心。

  當然更著名的因大石老師與十二名學生於沙灘上的合照留影,木下
  惠介更跡近教人煩厭地反覆特寫相片,最後更借因從軍而失明的學
  生(田村高廣飾演)的口中,把催淚的效果激發至極點──「即使
  我看不見,但仍可『看見』這張相片。看,中間的是大石老師,右
  邊是……」嫌看得不盡興,更以對白一清二楚道來,這正是木下惠
  介的典型風格。某程度而言,木下惠介的作品有時候已去到「說出
  來」的地步……

  由說到唱,同樣反映出導演的經營用心──淚之點唱,絕非浪得虛
  名。《二十四瞳》劈頭便以《離別曲》作為基調,這是日本人在畢
  業禮中必唱的曲詞,自然牽引起無盡的感傷,把與老師分離及尊敬
  的情致二合為一謳歌出來。《故鄉》也多番引用,作為導引觀眾對
  懷鄉感情的觸發。

  更精準的淚之點唱,在於《七雛鴉》的運用。《七雛鴉》是野口雨
  情作詞,本居長世作曲的名謠。木下惠介最初以大石老師和學生碰
  面,正好以此曲為背景音樂。原曲講述母鴉在山中巢上,親密地與
  雛鴉喁喁低語,背後自然借來影射老師對學生的關懷慈愛之情。但
  後來在反覆的引用中,以用本松江遇上因學校旅行來到高松的師生
  相逢不相見一場至為催淚。《七雛鴉》再度成為背景音樂,但川本
  松江因輟學而失去與師生重聚的勇氣,歌聲所代表的美好日子已遠
  去流逝,反覆的歌詠更徒增感傷的情思。

  木下惠介確實憑催淚感而令日本觀眾對他死心塌地,只不過時移勢
  易,今時今日他的離世卻反而來得過分悄然無聲。是淚已流乾還是
  大家變得鐵石心腸?我只記得當天在便利店把刊登了木下惠介死記
  的報紙看過後,便迅即放回原處,然後繼續自己的旅程,好像甚麼
  也沒有發生過似的。
 



(文化部文字獄註冊熒字第零貳貳號 )

Copyright (C) 2000 湯禎兆文字慾留言板

跨國著作版權法第 ICP-589 條保護

湯記文字•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