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止於智者--網路轉信的玄機


*~*~*~*~*~*~*~*~*~*~*~*~*~*~*~*~*~*~*~*~*~*~*~*~*~*~*~*~*
網路族的您,對這樣的信應該不陌生:

『這是一封從國外轉寄過來的信件,內容大意如下:
一位女士任職於加州的某一郵局,她每天都用舌頭舔郵票或信封
代替用海棉沾水。
一週之後,她發現自己的舌頭不正常的腫大,於是便去看醫生,
但醫生並未發現有任何不對的地方;二天後,她的舌頭腫得更大
,而且疼痛到無法進食。
這位女士再度回到醫院,並要求醫生做詳細的檢查,醫生安排她
做 X光檢查,並且注意到了一個腫塊,醫生為她進行了一次小型
的外科手術切開她的舌頭,結果發現一隻活蟑螂爬了出來。
原來信封的封口處沾上了蟑螂卵,而人類的舌頭和唾液剛好形成
了一個濕潤而溫暖的環境,足以使蟑螂卵孵化....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請轉寄出去或提醒你周遭的人,千萬不要
用舌頭舔郵票或信封,還是用膠水或漿糊等其它方法比較安全一
點。』

每天在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都有成千上萬的類似消息出現。從
醫療保健、生活常識到類似前述的異聞怪談等等,可謂無所不包
。由於不少網友十分熱心地轉寄親友,因此有些文章就迅速地名
揚四海,甚至引起騷動。
以上篇轉信文章為例;身為一個加州記者,我個人從沒聽說過上
述的「背膠+唾液=蟑螂」的新聞。以美國人對衛生的要求,與
對個人權益極其注重的文化來看,倘若真有其事,當事人早就一
狀告到聯邦法院,要美國郵局或信封生產商鉅額賠償了!
而美國媒體對這種聳人聽聞,而又和大眾息息相關的消息也絕對
不會放過,必定大炒而特炒之。因此,這類文章的真實性,事實
上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那麼,有誰會花時間去寫這些描寫歷歷如繪,且特別提醒讀者轉
寄親友的文章,其目的又何在?
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今天,不管是在網上銷售的業者,如亞馬
遜網店 (Amazon.com) ,或是提供網路服務的像嘉信理財 
(Charles Schwab)、美國銀行(Bank ofAmerica),甚至沒有網路業務
,但希望藉著網路促銷的商家如一些房屋貸款公司等等,都希望
蒐集大批消費者的電子郵件資料,以便寄發電子郵件,進行促銷
宣傳。
而這些匿名文章,正是蒐集網友資料的工具之一。有心人士利用
網友習慣互通有無、相互轉信的特質,發出一些大家關心的話題
如消費常識、美容保健秘方或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笑話及報導
,讓熱心的網友四處轉寄。
由於大部份網友轉寄時都直接按Forward鈕轉信,少有人會花時間
將原寄件人與收件人的姓名帳戶等資料消去,這些信因此愈變愈
長,附加的個人資料帳號就愈來愈多。在網路傳播極為快速,網
友社交圈多有重疊的狀況下,原發信人通常只要像釣魚一般「靜
待願者上鉤」,就會收到其他網友將原信轉回,並免費送上一籮
筐的電郵資料。
或許這些信件內容未必全是假的,但確有不少造成社會騷動不安
。前陣子網上盛傳美國有人在酒吧飲料中下迷幻藥,將人迷倒後
偷人腎臟,引發軒然大波,但後來證實是假;又有文章指出肯德
基炸雞(Kentucky Fried Chicken, KFC)用的是以人工導管灌養份餵
食的「無頭生化雞」,造成消費者恐慌,肯德基台灣分公司在生
意大受影響下被迫出面否認…
這些都證明了網路傳播效應的可畏,也提醒了網友應審慎思考篩
選資訊,而非人云亦云,照單全收。
除了蒐集消費者訊息之外,敏感的您應該已從上述的例子聯想到
這種轉信的其他功用:打擊特定目標名譽或商譽,以及傳播病毒
。美國與台灣都為總統大選天翻地覆,選舉中的流言耳語匿名信
往往殺傷力奇大無比;網上匿名信的力量與這些政治廣告或謠言
相比可謂毫不遜色,但發信人不須認識政壇有力人士或民意代表
,也不用花大錢刊登廣告或開記者會,只要click幾下,網路科技
與網友熱情就會幫你搞定。
至於傳播病毒則不必多做解釋—但值得一提的是:
有些病毒警告信其實也是假的!
在這種資訊取得容易,但又真偽難辨、爾虞我詐的網路世界裡,
如果您真有寶貴訊息欲和親友分享,最好在篩選求證後以自己的
話傳達,或是至少在信中簡單說明,並將不相干的人電郵資料消
去;寄件時則將不同圈子、彼此互不相識的朋友分批寄,或是以
密件副本(BCC)方式傳送,以維護親友隱私。如此不但可免於無
謂恐慌與困擾,又可減少被不肖業者利用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收信人將會100%感受到您所付出的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