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節日文化的異同

作者 : Kenneth Leung
出處 : Men's Machine "Now Hear This"
日期 : Jan 2002


聖誕之後是新年, 這時, 會令人想起節日的意義.

西方的節日有許多, 隨意數些出來, 有 Christmas, New Year, Easter, Halloween, Thanksgiving......

其中 Christmas 和 Easter 都係基督教的大節, Christmas 其實係冬至, Easter 就是春分. 耶穌根本不在十二月出生, 死而復活也不肯定是不是在三月, 這兩大節日, 都是教庭訂定的罷. 也沒所謂了, 反正這兩個大節早已變質, 再不是本來那回事了.

在夏和秋天, 西方沒有大節. 到了近代, 也沒有發展出大節來. 可能是因為夏天已有暑假, 冬天又太多節日, 所以秋天不如歇一歇了.

西方在冬天的節日真多, 什麼鬼節萬聖節定在十月尾, 美國的感恩節則定在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接著就是聖誕, 新年, 好不繁忙.

但誰怕繁忙呢? 單一個萬聖節, 美國人就消費了 70 億美元, 商人可以大做生意, 莫說第一大節聖誕了.

美國人都愛把節日感覺安放在十一, 二月, 因為習慣上十月是出花紅, 退稅的日子, 很多人霎時一身銀, 買禮物給自己或別人, 都重手許多. 但 這些大節還不夠刺激消費, 所以還有一大串特別日子, 諸如情人節, 父親節, 母親節...... 這 些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再有 Bosses Day, Secretary's Day...... 就有點巧立明目了. 其 中秘書日最有趣, 美國的秘書, 會很介意老闆送不送禮, 收到禮物後, 總忍不住要跟別的秘書互問詳情, 見自己 收到的禮物比別人厚, 便很高興了. 這種心態, 會逼使 Bosses 消費, 而且傾向大額.

也許 No - Smoking  Day 是一個稍有意思的 Day, 並沒有商業牟利成份, 但再想清楚些又覺得它沒有什麼作用. 如果 大家要比較文化高低異同, 節日是一個好 Subject. 文化高低不是純用物質來看的, 也要看事件背後的意思.

中國節日, 除了國慶和源自西方的節日外, 都按節氣歷法行事, 在適當時候做適合的事, 有理亦有情, 而且 理堅則情濃 : 春天到便除舊迎新歲, 清明則掃墓祭祖, 炎夏時以端午來鼓勵水上活動, 中秋 則團圓賞月, 冬至亦團聚一家吃吃臘肉......

新年大筆揮春, 清明焚香, 端陽午睡, 中秋賦詩, 冬至閒話家常, 多有文化.

什麼情人節, 父親節, 母親節, 外母節, 三姑舅公節...... 需要的嗎?

賞月是多麼美妙的事, 頌明月之詩, 歌窈窕之章...... 邈邈兮余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 幾多佳句, 都與秋月並出. 就算不懂橫槊賦詩, 中秋時手上拿著 <唐詩宋詞選>, 照 唸已有情趣.

西方沒有一個賞月的節日, 令我感到驚奇. 可能他們隨時賞月, 不必有個中秋節. 正如我們傳統上隨時就要對父母好一樣, 也不必有父, 母親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