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EZ Health Tips   

請用瀏覽器之退后(back) 鍵返回前頁

 

 

藥膳食療源

 

藥膳經過多年研究、改進,才有今天的成果。種材料、配搭、烹調都有深奧的學問,門外漢絕不是一、兩天便可以了解。補不得法 ,除浪費金錢外,還可能傷身。就在今個冬季,從藥膳湯入手,了解各種材料,以補得其所。
中國最早的藥膳食療著作 
《黃帝內經》 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醫學典籍, 對飲食養生和治療有較具系統的陳述。
《皇帝內經》中〈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討論了藥膳及食療對人體的益處,而且必須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最佳功效。
《神醫本草經》 秦漢時代,中國第一部藥學著作記載了許多東西既是藥物又是食物,
  例如百合、棘子、芝麻、合桃等等,皆被列為具特殊功效的上品藥。
張仲景著作《傷寒論》 張仲景,  漢代名醫既重視「去邪」又注重「扶正」的學術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和治療方式,他又在其醫學著作《傷寒論》中寫下了臨上米、藥合用的豐富經驗,促進了藥膳學的發展。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 唐代名醫《備急千金方》一書,第二十六卷〈食治篇〉是現存最早的藥膳專篇,詳細地介紹了食治理論和具有食療作用的肉、果、菜等食物。其弟子孟洗在「千金,食治」基礎上,更進一步增補了許多食物藥,寫成了《補養方》一書,後來又經孟洗的弟子張鼎改寫為《食療本草》,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藥膳食療著作。
忽思慧著作《飲膳正要》  元朝藥膳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元朝御醫忽思慧,  編寫了藥膳和營養著作《飲膳正要》,特別談到少數民族常用的食物,不僅介紹了烹調和飲食的合理搭配,更提到飲食中加入中藥對人體的幫助。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明清時期,藥膳學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明代著名醫藥大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介紹了多種藥膳,包括可治病又可果腹的藥粥、藥酒,並列舉大量具療效的食物。
   
   
   

  冬令進補

養精蓄銳

【 明 報 專 訊 】 嚴 冬 思 進 補 。

但 並 非 胡 亂 把 所 有 貴 價 補 品 倒 進 肚 子 , 便 對 身 體 有 益 。 

中 國 人 的 養 生 概 念 源 遠 流 長 , 採 用 的 方 法 及 食 療 亦 隨 四 季 變 化 , 如 春 季 祛 濕 、 夏 季 清 熱 、 秋 季 滋 潤 、 冬 季 進 補 。

順 應 四 時 進 補

二 千 多 年 前 的 中 醫 經 典 《 黃 帝 內 經 》 有 云 ﹕ 「 春 生 、 夏 長 、 秋 收 、 冬 藏 , 是 氣 之 常 也 , 人 亦 應 之 。 」 人 體 的 意 念 亦 跟 季 節 一 樣 。 香 港 中 醫 師 公 會 副 理 事 長 何 國 璋 在 一 次 講 座 時 表 示 , 冬 季 氣 候 嚴 寒 , 自 然 界 的 動 植 物 均 處 於 收 藏 蟄 伏 的 狀 態 , 人 也 同 樣 順 應  自 然 界 的 變 化 , 進 入 冬 藏 季 節 , 正 是 養 精 蓄 銳 的 大 好 時 機 , 就 像 充 電 一 樣 。 而 冬 令 進 補 還 包 含  「 預 防 」 的 意 思 , 他 還 打 趣 說 ﹕ 「 每 年 補 一 補 , 全 年 也 不 會 生 病 ﹗ 」

但 有 謂 「 虛 不 受 補 」 , 亦 有 稱 「 熱 底 」 的 人 不 宜 進 補 , 那 是 否 所 有 人 也 適 合 進 補 ﹖

對 於 虛 不 受 補 的 說 法 , 何 國 璋 認 為 要 找 出 不 受 補 的 真 正 原 因 。 他 指 出 部 分 朋 友 進 補 後 會 牙 痛 , 看 似 是 體 質 燥 熱 不 受 補 , 但 其 實 根 源 是 牙 齒 有 毛 病 。

至 於 寒 底 不 宜 進 食 「 生 冷 」 食 物 等 禁 忌 , 他 指 中 醫 也 希 望 人 人 過 接 近 正 常 的 生 活 , 所 以 進 食 一 點 點 對 身 體 並 無 大 礙 , 最 重 要 是 飲 食 均 衡 。

進 補 要 點 ﹕ 辨 體 質 勿 過 度

何 國 璋 指 , 進 補 必 須 配 合 個 人 體 質 , 採 用 不 同 的 補 品 和 補 法 。 基 本 上 可 注 意 以 下 四 點 ﹕

補 醫 齊 下

湯 水 分 保 健 湯 與 治 病 湯 兩 種 , 不 少 人 患 有 一 種 或 幾 種 疾 病 , 不 應 只 顧 單 一 的 進 補 而 忽 視 了 疾 病 的 本 身 , 應 該 採 用 兩 者 兼 顧 的 方 法 , 既 進 補 又 治 病 。

辨 證 施 補

辨 證 的 意 思 , 是 分 清 氣 虛 、 血 虛 、 陰 虛 、 陽 虛 以 及 那 個 臟 腑 的 虛 損 。 中 草 藥 有 寒 、 熱 、 溫 、 涼 等 不 同 藥 性 , 補 藥 也 一 樣 , 先 辨 證 後 選 用 補 藥 , 自 能 對 證 下 藥 。

「 一 般 來 說 , 寒 涼 的 補 藥 對 陰 虛 內 熱 的 人 比 較 適 宜 , 而 溫 熱 的 藥 則 較 適 合 陽 虛 內 寒 的 人 。 至 於 氣 血 、 陰 陽 俱 虛 的 人 , 則 往 往 可 寒 熱 並 用 。 」

用 藥 恰 當

用 補 藥 也 要 恰 到 好 處 , 若 一 見 到 虛 證 ( 病 證 ) 就 大 補 特 補 , 恨 不 得 在 最 短 時 間 內 將 身 體 治 好 , 結 果 適 得 其 反 。 人 體 在 正 常 情  下 , 陰 陽 兩 者 處 於 相 對 平 衡 的 狀 態 , 進 補 就 是 糾 正 陰 陽 的 不 足 或 過 多 , 重 新 恢 復 相 對 的 平 衡 狀 態 。

注 意 禁 忌

若 在 中 醫 師 的 指 導 下 進 補 , 一 般 有 病 在 身 也 並 非 禁 忌 。 若 突 然 患 上 感 冒 或 其 他 感 染 性 疾 病 , 應 暫 時 停 止 服 用 , 待 痊 癒 後 再 服 。
何 國 璋 鼓 勵 未 能 進 補 或 不 受 補 的 朋 友 , 在 中 醫 的 指 導 下 多 作 嘗 試 , 不 要 人 云 亦 云 。

嘗 試 時 不 可 急 進 , 要 逐 一 試 驗 每 種 材 料 是 否 適 合 自 己 , 切 忌 一 次 將 所 有 以 為 有 益 的 用 料 放 進 湯 水 , 否 則 可 能 產 生 新 的 疾 病 。 「 茶 ( 湯 ) 要 清 ( 稀 ) , 即 使 一 兩 款 用 料 亦 可 。 今 日 不 可 吃 明 日 飯 , 人 要 分 段 吸 收 養 分 。 每 日 的 湯 水 要 有 特 定 主 題 或 意 念 , 才 能 準 確 試 出 哪 種 湯 水 適 合 自 己 。 」

炮 製 方 法 勿 糊 塗

湯 水 的 配 料 與 煲 湯 時 間 的 長 短 對 療 效 有 很 大 影 響 。 就 以 蓮 藕 湯 為 例 , 本 是 滋 潤 的 湯 水 , 但 加 了 章 魚 同 煲 便 會 變 得 燥 熱 。 至 於 煲 湯 的 時 間 , 若 想 補 血 , 要 煲 約 四 小 時 , 待 蓮 藕 呈 粉 紅 色 ﹔ 若 想 令 皮 膚 嫩 滑 , 則 宜 生 吃 ﹔ 但 若 要 和 血 , 煲 一 至 兩 小 時 即 可 。 若 遇 上 燥 咳 及 流 鼻 血 , 則 可 生 磨 蓮 藕 汁 飲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