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廿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莊子演義外篇馬蹄(一)(1-19)(28。1)

1 馬有蹄子保護牠的腳,使牠能安穩地跑過霜雪覆蓋的地面。牠有濃密的鬃毛,為其防風禦寒。草原上有豐盛的牧草,河流裡有清徹的河水,有了這些大自然免費供應的物質,馬兒就能揚起尾巴,馳騁在曠野中。這種生活情境,對馬兒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豪華的馬棚對牠來說都是多餘的。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

2 這些草原上的野馬,有一天,終於遇上了伯樂,這位自稱對馬性有獨到見解的人。

3 伯樂將這些馬兒的鬃毛修剪整齊,將馬蹄削薄,並在身上烙印,還將韁繩套在馬脖子上,用枷鎖綑緊馬兒的腳。就在這樣的情形下,他觀察馬兒的穩定性,並以此來評定馬兒的等級。

4 結果,經過這樣的折騰,百分之二十∼三十的馬兒都被他弄死了。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5 接下來,伯樂還故意不給馬兒東西吃,不給馬水喝,以觀察其耐性; 在飢渴的情形下,還要牠們小跑或急跑。

6伯樂在馬嘴上繫著刺痛的馬勒,手中又拿著帶結的馬鞭在後面驅趕,嚴格地訓練牠們學習整隊齊跑的課程。在這樣的要求下,又有百分之五十的馬兒給累死了。

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7 陶藝家吹牛說他是玩陶高手,當他要做圓的東西,他就利用圓規;當他想做方的東西時,他就用直角尺。木匠也是這樣,他們吹噓自己擅長於木工,因此,他們想刨個弧型時就用鉤;想要鋸個直條時就用繩墨。

8 可是,如果站在陶土及木頭的立場上看,它們又哪里會喜歡什麼圓規,直角尺,鉤以及繩墨呢?

9 然而,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讚頌伯樂對馬性的瞭解,也尊敬陶藝家及工匠的專業知識。

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10 我們這樣錯誤的認知,其實也發生在政治家的身上,認為他們具有治國的良策。可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又有哪個人會對那些苛捐雜稅、還有做不完的勞役,以及交不完的罰單欣然接受呢!

11 我認為真正懂得治國的政治家,他們是不會那樣做的,因為老百姓都具有求生的天性,他們會編織衣服,他們會耕田來養活自己;這些都是他們的通性,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所以我們才說這些通性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

12 因此原始社會的人類,他們是寧靜的,他們看起來比較安靜、穩重。那時沒有路徑穿過山岳,沒有船隻,橋樑橫越河流,萬物都在他們自己的範圍內生生不息。

13鳥獸群集,樹木昌盛,人與鳥獸和平相處,牠們完全對人不具戒懼心。你用手去觸摸,牠們也不會驚嚇,人們可以爬上樹去窺看喜鵲的巢穴,喜鵲也不會飛走。萬物都是一家人,大家都不分彼此。在人類群聚的社會裡,你也分不出誰是紳士,誰是一般平民老百姓。大家都是人,在沒有知識,技能,誰高誰低的分別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14 他們的品性不會出問題,更無誤入歧途這回事。他們生活樸素,內心的慾望極低。所以這樣的群體中,人們自動地統合在一起,每個人都不會失去自然賦予的天性。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15 慢慢地,人類文明逐漸形成,等到所謂聖人出現,他們努力地提倡仁義等道德標準,從此懷疑、迷惑、猜忌、不信任等情緒才開始深入人心。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

16 他們必須仰賴音樂才會得到快樂。利用儀式,服裝來區分人的高下尊貴。因為這樣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分化,有了彼此之分。

澶漫為樂,摘辟為禮,而天下始分矣。

17 為了一個祭祀用的花瓶,人們必須將木頭切開,雕刻使之成為花瓶。同樣地,為了屈就仁義等人為的道德標準,人們自然的天性就被破壞了。

18 如果人類原始的天性不被破壞,人們就根本不須要音樂及禮儀這些東西。因為五聲不亂,人們也不須要六律來規範樂曲。

19 將自然提供的天然資源,強加扭曲以製成各式器皿,這是工匠們的錯。將天性破壞掉,以配合仁義這些人為的行為框架,這是聖人的錯。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無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咸池評述(28。1)

1 對於大自然各物種間,是否真如莊子所說的那樣和睦相處,我們暫且不論,因為由Discovery電視節目中我們瞭解到的事實是,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是很緊張的。

2 一般較為弱小的動物,牠們只要一看見掠食性動物,立刻拔腿就跑,絕對不容許老虎有機會去舔牠們的頭顱。也許人類本身的掠食性質並非那麼明顯,因此,羊鹿等看到人類不會那麼容易的受到驚嚇。然而,這些動物,牠們真的會善良到讓人去隨便撫摸牠們的身體嗎? 對此我深感懷疑。 除非牠們是狗、貓、羊、馬、牛等人類所飼養的動物,否則以人類雜食性的特質,也只有傻瓜才會與人類保持過度親近的關係的。

3 莊子認為,人人平等的社會是理想的,是原始的,也是比較美好的社會; 然而我覺得,有關此點也有值得商榷之處。

4 在大自然的物種當中,與莊子所描述的族群最為接近的,應該就是蜜蜂及螞蟻的社會了。在蜜蜂窩裡,工蜂就是工蜂,沒有比較高級的工蜂或比較低級的工蜂; 工蜂的技能也都是一樣的,絕沒有說哪隻工蜂特別會採花蜜,或哪隻工蜂武藝特別高強,因為,螫人的功夫,每隻工蜂都會。

5 在螞蟻窩裡,有一種螞蟻特別雄壯,也善於打仗,它就是兵蟻。而兵蟻與兵蟻之間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這種生物在同一時期,同一個窩裡,都是由同一個母親所生,它們之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6 反觀我們人類族群,其成員間高矮肥瘦的差異性就很明顯。我們實在很難想像,整個城市中的男性,大家都長得差不多,絲毫分不出誰是張三、誰是李四、誰是王二麻子。

7 現實中假如真是如此,那麼,整個社會及整個人生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對我來說,至少打網球就沒有什麼好玩的,要是每個人的攻擊策略都大致相同,大家也都打同一類球路,那麼網球比賽就不好玩了。

8 如果各種知識之間沒有絲毫差異性,各種技能之中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你會的我都會,你不會的我也都不會,每一件事都得靠自己親自動手才行,那樣的話,我們一個個要不是被累死,就是無聊死了。

9 在蜜蜂、螞蟻的社會中,牠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蜂王及蟻王。大家皆圍著蜂王及蟻王而忙碌的工作。在莊子所描述的社會中,沒有所謂士紳百姓的區別,看起來似乎也沒有王級這個編制。沒有鍋碗鋤鋸,沒有道路橋樑,當然也就無所謂飛機車船; 因為一切都是自給自足的,甚至可能連朋友也沒有半個。

10 天啊!這又是什麼樣的一種生活呀! 人類如果真的走到了這步田地,也許大家都會心甘情願的去修涅槃道,對紅塵的思念就會斷絕了,這也許就是莊子的本意吧!

11 然而,除了修行者以外,我想應該很少有人會認同莊子的這種理想與看法的。



莊子外篇秋水(一)(79-82)(28。2)

79 河伯問北海若:「您說的“自然”或 “自然的”是什麼意思,您說“人為的”或 “人造的”又是什麼意思?它們之間的差別在那兒?」

曰:「何謂天?何謂人?」

80 北海若回答說:「當一匹馬以四隻腳走路時,我們認為這是自然的;而當我們將韁繩套在馬的脖子上,在馬鼻子上穿一個銅環,以此來控制馬的行動時,我們就說這是人為的。

81 總之,我們不可將人為的東西或方法,勉強的加諸於自然的天性之上。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過度執著於為了物質上的追求,而去改變,去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更不要為了名譽、官位,犧牲了自己的自性。小心謹慎地維護自己的天性,千萬別讓他誤入歧途。

82 這樣的思維,我們稱之為 “反其真”」。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咸池評述(28。2)

1 人類之赤身露體,用兩隻腳走路是自然的; 晨起不洗臉、不理髮、不刮鬍子、不修指甲也都是自然的。天黑了,就自己找個能遮風避雨的地方睡覺,乃至於吃果子、嚼生肉、喝溪裡的水等等,這一切也都是非常自然的。

2 另一方面,隨著季節的變化更換衣服,是人為的,出門開車坐捷運、乘巴士是人為的;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刮鬍子、坐在馬桶上解手,這一切也是人為的。晚上睡在冷氣房裡,躺在舒適的彈簧床上,蓋著蠶絲被,這是人為的; 吃紅燒牛肉麵、蛋炒飯、來杯白酒, 喝杯菊蒲,凡此種種也都是人為的。

3 然而,在自然與人為之間,我們又應該如何作出取捨呢?我們暫且不說這兩者的好與不好,我們只能夠說,眼下的人類文明,它們已經是走得太深太遠,再也回不了頭了。而在物質的運用上,我們也已經是深陷其中,完完全全的擺脫不掉各種人為的參與了。

4 如果我們以“役物”及“役於物”的觀點來加以審查及判斷,那麼,其結果可能較易於為現代人所接受。 我們穿衣服但求蔽體,不求華麗、奢侈; 我們依然要吃煮熟的飯,可是絕不奢求色香味方面的滿足,不求一定要到大館子去用餐; 仍然居住在房子裡,只要它能滿足我們遮風避雨的需求,以及安全、整潔即可。

5 只要在內心能夠努力的要求自己,不要為了應付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以致於付出過多的時間及精力; 只要願意付出較長的時間在修行上面,同時又能夠過自己所喜歡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即可; 完全擺脫人為的事務及方法既不實際,更是難以實現的幻想。

6 由此可見,只有簡單、樸素、快樂的生活才是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裡所應該致力追求的目標,也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實踐的理想生活,不論它是自然的或是非自然的。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廿八)a。28

1 修行人與凡人兩者之間所走的道路是有所不同的。凡人重視的是如何揚名立萬,發揮一己之長,在社會上做一番事業,最終立功、立德、立言以顯揚父母、光宗耀祖。

2 比爾蓋茲在資訊界極盡其能的施展出有關他在管理、談判、運籌、還有指揮方面的本事。比爾蓋茲在世界上建立了他的商業王國。

3 楊振寧在學術界、在物理界用盡了畢生精力,到處講學,並且致力於研究。他最後以獲得諾貝爾獎而自豪。

4 這些人都是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在人世間與各有關的客觀條件不斷週旋。他們的聰明才智皆是來自於老子所說的樸,他們將其中經營管理方面才、判斷的才、遠見的才、果斷力的才、知人善用的才等,盡皆由其樸中分割出來,然後再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可用的將才、董事長才、老闆才等。

5 上述這些人各憑本事,各施其長,他們為自己闖出了一番事業,甚至因之而致富; 然而,也正因為這些〝才〞的關係,才使得他們身不由己的將自己捆綁在一定的事業範圍之中; 終其一生,勞勞碌碌為人所用,為社會用、為公司用而不自知。

6 修行的人則正好相反。他們走的是一條返璞歸真的道路,由於他們要回家、回鄉,回到初生以前的地方,因此,他們仔細的收拾行囊,將書籍、筆墨、硯台等各種工具; 桌椅、衣服、褙抹等等傢俬都收拾停當,將它們放在一個巨大的箱子裡面。他們細心的收,深怕遺漏了什麼東西,他們將刀箭、鋤頭、汽車、鍋碗、湯匙等都一一投入熔爐內,將它們熔化為鐵塊,以便於攜帶回家。

7 老子說,一個回家,回歸本根的修行人,他應該要有重歸塵土,恢復本來面目,重歸鋼鐵,重回太極,以及復歸為嬰兒,復歸樸的心理打算。

8 世尊將修行比喻成為一根原木,打經內陸河流,向海洋飄去。而在旅途中只要一個不小心,便極有可能被人撿了去當柴燒,拿去造房子,或雕刻成器皿; 甚至極有可能會由於擱淺而逐漸腐爛,或因吸水太多而沉沒河底。

9 因此,也只有儘量的、小心的將自己保持在河流中央,順著河流日夜不停的走,如此才有可能順利而完整的漂流到大海中去。

10 修行的人假如過度的運用他的才智在世俗事務的應對上,那麼,他是會被世俗牽絆著而無法順利的流入海洋中的。有意返鄉的遊子就應該將行囊紮緊,可別丟三落四的,造成自己兩頭不到岸,最終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