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莊子演義外篇知北遊(五)(1-12)。(4。1)

1孔子對老子說:「今天您有空,我是否可以請教您,什麼是偉大的道呀?」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

2 老子答稱:「你先齋戒數日,淨一下身,淨一下心。將你那滿腦子的聖賢思想徹底地丟掉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吧!」

老聃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

3 孔子照辦後。老子說:「道是極其深奧而難以捉摸的。道也很難準確的用語言來描述,話雖然此,我還是就我所知,勉強的與你說一個大概吧!

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4 光是由黑暗中投射出來的;有形的實體是於無形之中產生的;生命的活力來自於道,軀體配合道的活力而形成了萬物。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5萬物經由演化,逐漸形成各式各樣不同的形象與外觀,外表有九孔的是經由胎生,外表有八孔的則是卵生。萬物來源不明,歸路無蹤,牠們是存在於一個前不見去路,後不知來處的中間地帶。

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6 道是那麼的灰暗不明,可是從另一方面,我們又能清楚地感覺到祂的存在。因為追隨道的人,他們身強體壯、耳聰目明、心智清晰; 憂慮不能困惑他們,在與周遭環境,人、事、物等接觸時,他們也一樣的應付裕如、輕鬆而自在。

邀於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

7 因為有道,所以天高地廣,日月也運行無誤,萬物均得以生長。從這些規律性的變化之中,我們漸漸的體會到了,道的存在。

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8 我認為飽學之士,不一定就聰明。而能言善道者,也不一定就很有智慧。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9 真正得道的聖者,他們都是將這些世俗的知識,以及辯論無礙的智慧都捨棄掉; 他們只保留心中的那一份,再加也不會增多,再減也絲毫減少不了的道。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10 道有如大海,深不見底。眼看到了盡頭,然而柳暗花明,轉個彎,又是另一個起點。

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若山,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

11道供養萬物,可是祂從來不會匱竭。相較於得道者,一般的所謂君子,他們只曉得討論,以及研究事物的表面,那一點的所謂心得,比起真正的得道者來可就差得多了!

12 道是萬物生命的源頭,就像山中湍流不息的泉水一樣,祂是永遠也不會乾涸的。

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咸池評述(4。1)

1 如果說,得道者身強體壯、耳聰目明、心智清晰的話; 那麼,練無上瑜伽的人就與得道者差不多了。因為,在他們勤練瑜伽、打坐、禪修以後,往往就會產生類似的效應。

2 既是如此,那我們應可以此推論並得出,道就是氣、挫火、精、自性、佛性、妙用等的總稱。

3 而求道的門徑,也應就是瑜伽練習,打坐及禪修了。

4“道德經”之所以成為道教的重要經典,而道教對練功異常熱衷,大概也是看出了這是求道的惟一的門徑吧。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四)a4

1 老子說,我這裡所謂的道,是充滿世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 祂似乎是虛無飄渺,看不到,摸不著。可是追根究底,祂似乎又是萬物的起源。

3 一位懂得道,知道道的深意,會應用道的人,他是圓融通達的。其鋒銳的錂角均被磨平,變得滑潤圓滿,易於親近。

4 他的心境是沉穩,安寧,祥和的。

5 雖然,他的形象是那麼的明耀照人,可是他的光芒,卻不會令人產生絲毫不安或刺眼的感覺。

6 他生活在人群之中,與人們水乳交融,絕無任何標新立異,或自命清高之意。

7 他的身體健康,思慮清楚,耳聰目明,不憂不慮。其心境永遠保持在平靜及沉穩的狀態之中,絲毫不受外界影響。對外界事務均能應付裕如,從容而不迫。

8 老子說,道是萬物之宗。那麼,顯然的,祂是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存在於人不分中西,地不分南北; 每個人都會擁有,都是道的衍生物。

9 老子這裡說的道是內在的,是天生的。祂不同於教育是外來的及後天釀造的。

10 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教育的薰陶也可以使他達至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修為,可是老子這裡說的道卻不同,祂是內建於每個人身心之內的,等同於世尊說的自性、佛性之本真。當我們將貪、瞋、癡、掉悔、睡眠等諸蓋去除了之後,這些道的天性就會慢慢流露出來。祂不需通過教育,可是卻必須經由修行才能獲得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