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六) A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四十六)A a。46 A

1 自古以來,讀道德經的人對此章的解釋都是說,當天下太平,沒有戰爭時,那些千里馬,善走的好馬都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再好的千里馬,也只能利用來耕田、拉糞車而已。

2 當天下無道,戰火四起時,民間的馬匹都變得不夠提供軍隊使用,因此,哪怕是野馬,人們也得設法去弄幾隻來應付戰爭的需求。

3 如果將徵調馬匹引申為人才的運用,特別是將才; 在沒有戰爭的時候,這些武將無法顯示出他們的功能,只有與一般人一樣在市井打混。一旦戰火撩起,兵士們死傷慘重時,這些武將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

4 這樣的解釋從字面上來看應該是講得通的,可是就內在實質涵義來說,似乎就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了。

5 道德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哲學論述,老子似乎沒有必要動用一整個章節來講述這樣膚淺的道理,更何況這跟修行又扯不上任何關係。

6 如果我們膽子夠大,能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章節,那麼,其意義就會明顯的不同,而且更能符合修行的原則。

7 我們說,這裡的道是指道路,指做事的方法,登山的道路,修行的法。老子說如果普天下的人都走同樣的一條道路,那麼跟在後面的人或馬就會踩到前面的馬所遺留下來的馬糞。踩大便是大家所最不喜歡遇到的,要想不踩大便,那就得走好自己的路。

8 老子說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當天下的馬各走各的路,在不同的路上相遇,因而避開了近親交配的機會,優良馬種也就因之得以保存。

9 如果我們是以這樣的角度來看道德經(四十六)A,那麼將它引申到修行上就很有意義了。

10 修行的人一定要意識到,每個人的背景、現況,因緣不同,因此彼此修行的道路也各不相同。勉強要求每一位修行者讀同樣的一本書,做同樣的功課,固定地打一樣的禪坐; 幾個人共修,按同樣的課程坐禪、念佛,這樣修法是不容易獲得正果的。

11 練字、習畫的人知道,跟老師學基本功是有必要的。可是當基本功學妥後,就應該離開老師的模式,去走自己的開創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代巨匠。沒有自己風格的畫家、書法家、音樂家都算不上是名家、名師。

12 修行的路也是如此。無上瑜伽行者,從一開始就明確的認識到,每-人的瑜伽動作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不同; 因此老師們絕對不會去硬性規範任何初學者一定要做什麼樣的動作,或著扶著學生的手要他這樣動、那樣動,就如同太極拳老師那樣刻板的教法一樣。在無上瑜珈的學習領域裡,只有與眾不同、異於他人才算是常態。

13 天下有道,就表示你學的有問題,你的動作並非是與氣相應而生的動作。在每人不同的修練課程以及不同的修練方式下,最後殊途同歸,到達同一目標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理想。

14 按照這樣的推論,我想,老子的原意大概也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