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 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六十二)a。62

1 道是宇宙萬物架構之根本。沒有道,沒有氣、挫火、精、妙用,萬物是沒有辦法形成、繁衍、存活的。

2 既然道是萬物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好人,壞人,不好不壞的人,獅子,老虎,蚊蟲,細菌都少不了祂的成分。道、氣、挫火、精、妙用在與萬物配合上是不會選擇善與不善的。

3 佛家講平等心、無分別心; 在 “道者萬物之奧”這句話裡,更具有其真實不移的意義。如果將祂引申到更深一層的宗教意涵上面來看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更加肯定的說: 上帝從來是不會捨棄任何人的。

4 老子說: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我們應該去特別照顧那些有罪的人,將他們找出來,為他們療傷止痛,同時赦免他們的罪。

5 老子又說,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我們怎麼能輕易放棄那些有罪之人呢?就是因為他們不善,他們心中有病、有痛苦,我們更應該對之特別照顧才是; 我們又怎能將之打入地獄之中,讓他們去承受更多的苦楚呢?

6 愛因斯坦曾經表示,如果我們是上帝的子女,那麼,哪有父母會將頑皮的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做錯事的孩子送進地獄去挨受那種駭人聽聞之苦的道理。

7 為著天堂、地獄、善與不善等的報應,因而限制自己一生的活動,如果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這樣的活法豈不是太冤枉了嗎?

8 陶淵明在神釋一文中說, "立善常所欲,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如果我們將那些嚴格的宗教戒律天天放在心上,念茲在茲; 陶淵明覺得,這樣是會傷及吾生,並且使得一生的樂趣都為之喪失大半的。因此,這樣做是否划得來呢?所以陶淵明主張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9 瑜伽行者比陶淵明還要強些,因為他每天練無上瑜伽功,無上瑜伽的氣、挫火、道、妙用從來也不會嫌棄這個充滿污點的“依附”,整天都在跟他遊戲,並且給與他健康、智慧。如果說氣、挫火、道、妙用是天地的一部份,那麼當行者解脫之時,有氣、挫火、道、妙用的關照,行者的靈魂也就是氣本身,自然會照顧祂自己。往生的事,氣自己負責; 今生的事,氣、挫火等又確確實實地在照顧行者,讓他擁有最好的。不論他是否有一些污點或所謂不守戒律,氣、挫火、道、妙用都從不背棄。

10 蘇東坡說的好,“如今一弄火,好惡都焚去。既無負載勞,又無寇攘懼”。將世俗的道德標準、宗教戒律等都統統燒掉,讓自己成為一位真正自由自在的瑜伽行者,而到達了那樣的情境,就快樂似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