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演義外篇胠篋(二)(12-20)(80。1)

12 理想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全體百姓都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們結繩記事,沒有文字去累積知識,因此思想單純,得以與萬物共同生存在一個比較均衡的狀態之下,人類與萬物和平相處,大家都有一定的空間生活。

13 任何能解決飢餓的食物都是甘美的,他們不會為了吃而大費週章,食物不求其精所以浪費就少了,生命也得到一定的尊重,人們不會為了魚翅將鯊魚翅割下而放棄整條鯊魚,這樣鯊魚的生命就有一定的保障而不會滅亡。

14 衣服能遮體保暖就是美、就是好; 冬天一張吃剩的鹿皮做成衣服披在身上,身體就暖了。夏天將皮切割小些遮住重點即可,衣服其實是不必穿上一大堆,既笨重,又浪費。

15現代人衣櫃裡一大堆衣服,有些幾年也難得穿上一回,衣服的意義老早已超過遮體避寒的功能。

16 隨著習慣而形成的風俗習慣,大家都接受。人們喜歡按照一定的模式,定時照樣舉行; 諸如,過年時怎麼準備年菜?如何渡過除夕的夜晚?大年初一怎麼拜年,祭祠等都絲毫不馬虎的舉行,讓風俗習慣成為團結國民的力量,增強彼此間的向心力;

17風俗散亂消失的社會,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社會。百姓們在本地鄉村裡安居樂業,沒有人去引誘他們遷移他處; 這樣大城市就不會形成,遊民不會聚集在城市的角落裡成為犯罪的淵藪,鄉下也不會成為老年幼兒的孤獨村落。

18 家中成員都聚在一起,鄉村中老中青幼人口合理的分配,鄉村生活就會活潑而有生氣。

19 聚落與聚落間雖雞狗之聲相聞,他們各具生活範疇,在各自的生活圈子中快樂的生活,沒有人會生移民他鄉之念,各地人口之分佈就平均,而自然生態則得以保存矣!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20 這種社會在古時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等世代都盛行過,而今卻已不為人知久矣!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咸池評述(80。1)

1 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社會,它的百姓是重土而安遷的。而每一個鄉鎮,每一個村落都能自給自足,是促成這樣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大旱、在流行病盛行或戰爭時期,百姓們才會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大幅遷移。

2 在莊子的理想社會裡,他不希望看到一個特別興盛,特別富足的社會在某地出現。他認為社會問題的形成,部份因素就在於這類社會將它鄰近的百姓吸引了過去,由此造成人口的分佈不均勻。

3 現今社會,尤其是大型都市,人與人之間關係變得緊繃、冷漠。人類的劣根性諸如: 爾虞我詐、欺騙、狠惡等紛紛出籠。我們常說:「鄉下人比較老實、熱忱,而城市裡的人就比較狡猾、陰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 老子、莊子都提倡回歸人性自然之道。他們對險惡、冷漠、狡詐的人心自然是排斥而不願意見到的。而為了避免這種人心的方法就在於重土安遷,如此百姓才能少被知識污染,也才能有效融入於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層面之中。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八十)a。80

1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21世紀,交通、通訊如此發達,要想離群索居,要想找一個這樣的小國寡民之地,不是絕對沒有,只是機會是少之又少了。

2 老子為什麼要推薦我們去尋找這麼一個國土來安身立命,為什麼非要鼓勵我們去建立這麼一個拋棄文明,回歸原始生活的國度呢?

3 有了這樣一個寧靜、簡樸的生活環境,對於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4 老子要我們過著與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可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方式。這種不與人交往的獨立生活是什麼樣的一種生活呢?

5 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要想過那樣的生活,就惟有出家一途,去做一個苦行僧,或到修道院裡去,關起門來不與世俗接觸,過著自己內心修行的生活了。

6 這樣的思維,看起來與佛家尋求永久不變的快樂生活有些類似。世尊就認為,我們若想擺脫塵世中的種種痛苦,就必須要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7 世尊說,人生的苦都是來自於客觀條件的刺激,這些刺激都是經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傳達到我們的心中的。如果我們對這些訊息加以留意,並且從中分析、瞭解這些訊息,那麼我們的心立刻就會發生反應,進而採取行動,想要與之週旋,想要擁有它,進而產生愛恨、執著等情緒。而按照世尊的說法,這些客觀因素都是變異性極高的,都是無常的,當你對無常的東西產生感情,產生想要擁有的意念; 當這些無常的東西消失或離你而去時,你難免就會產生痛苦了。

8 對客觀條件產生的欲望愈多,失望的就愈多,痛苦也就愈多。因此,我們如果想要過著平靜安詳的日子,就得馬上降低自己的欲望,減少與客觀環境接觸的機會不可。

9 世尊說的無住,就是要對客觀條件的種種保持不執著的態度,同時也不要產生太多太黏的繫著。既然這東西不是我的,我也不屬於它,因此它的消失,它的變化對我而言就不至於造成太多感情上的刺激了。

10 人心是極其繁雜的,每一個人都具有他自己獨特的生活背景,都有他特殊的成長過程。他的興趣,他的問題,他的需求,他的親戚、朋友等等都與你的大不相同。因此,當你與人交往之時,泛泛之交也還罷了,如果你們之間是因交往而發生感情,或從中產生利益上的聯繫,那麼,你難免就會期望從他那兒得到什麼,他也一樣會期望你能給他什麼; 像這些密切相關的交換方式,就無形中會導致某方滿足與不滿足的問題發生。你們的友誼或交往的關係就難免會因而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小的可能只是一場誤會,大的就很可能會發展成為械鬥、訴訟、乃至於反目成仇。而許多社會問題也就是這樣產生的。

11 一個修行的人所在意的是一個寧靜的生活,老子及世尊都認為好閒靜處,找個小國寡民之地隱姓埋名的生活是唯一有效的辦法。不過這對於現代人而言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