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三)

1 瞿鵲子問長梧子:「有人認為修行完備的人對世務是漠不關心的。

2 他即不會營營求利,也不會惶惶避害。他不會向別人乞求什麼,也不會默守於世俗的風俗習慣。

3 有時候他一言不發; 可是由他的所為中,卻傳達了許多訊息。有時候他喃喃自語,聽起來卻一點內容也沒有,令人摸不著邊際。修行完備的人就是這樣,在世俗以外的世界裡漫遊遨翔。

4 孔老夫子認為這些都是癡人說夢的空話。

5 可是我卻認為這都是對修行完備的人,極其正確具體而微的描述,絕非空穴之言,你認為如何?」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6 長梧子回答說:「你引用的那一大堆道理,就是皇帝老爺也會聽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試問,你又怎麼可能會明白這些道理,甚至還自認為這些都是妙道之論呢?

7 而且,我看你的結論也未免下得太早了。這就像是看到雞蛋就夢想著園子裡會有一群雞; 剛剛才拿起彈弓準備出門打鳥,就幻想著晚上會有一頓豐富的烤鳥餐一樣。

8 好吧! 且讓我試著解釋給你聽,不過我說的並不一定都對,你就權當參考好了。

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

9 一位修行完備的人,他實際上是與宇宙星辰相契合,同為一體; 不論景象如何變化,不論在這世上他處在上流社會或下層社會,都不會影響他的心態以及生活方式。

10 凡人終生忙忙碌碌。 修行完備的人則沉穩寧靜,生活的步調和緩而安穩。急性子的人還認為他少了一根筋,有些愚蠢、反應遲鈍。殊不知他是結合了亙古以來始終如一的道,這種道貫穿古今,適用於萬事萬物,無一例外,都是依靠祂而生長在此時空中。」

11 我們每天睜開眼、洗臉、刷牙、穿衣服、運動、吃早點等無一不是為身體的健康而努力,噓寒問暖,照顧的無微不至;

12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這樣珍惜生命是否只是誤會一場; 是我們不瞭解生命前後段的真相,因而誤會,死命抓著中間這一段不肯放手;

13 我們對生命後段--死亡--的恐懼只是像小孩在大街上走丟了,迷失了方向,不知回家的途徑而在路邊哭泣。

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14麗姬是封疆大臣艾的女兒。 當剛許配給晉王時,她在家哭的死去活來,對自己離開家嫁到陌生環境充滿著不確定感;

15 等她嫁過去,住進王宮之中,每晚與晉王纏綿床第。這時她就對自己在家中哭泣的心情感到好笑,早知道宮中生活這麼舒服,自己哭個什麼勁呢?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

16 同樣的道理,我們對死亡恐懼不安是否到頭來也會笑自己對世界的依戀不捨是很幼稚而愚蠢呢?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17 在睡夢中夢見參加宴會大吃大喝好不愉快,突然之間由夢中驚醒,此時常有懊惱悵然若失的感覺。相反地,在睡夢中傷心欲絕,懊惱自己做了傻事的人,由夢中醒來則有慶幸的感覺,覺得幸好只是一場夢。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

18 煩惱的事在夢醒時一掃而空,忘的乾乾淨淨,漱洗起身與朋友一同出遊又是一個好日子。

19 我們在作夢時不感覺到自己在做夢,有人甚至在夢中還會用心去解釋夢境的意義; 只有當他們醒來時,才警覺到這原來是一場夢。

20 就這樣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之中,我們渡過了一生。

21 我們在這漫長的一生中,是否會有一天突然醒來,發現原來人生也不過是春夢一場呢?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22 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他們是清醒的,他們信心滿滿地指出這位是院長,那位是董事長,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23 人心是多麼的淺薄啊!他們為什麼就是看不出人生瞬間就過,與一場春夢實在是相差有限。你及孔子無一例外都是在夢境之中,就連我在此指認你們是在夢中也不例外地處於夢境之中。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

24 這實在是一個似是而非,撲朔迷離搞不清楚的話題。明天也許會有一位天縱英才的智者出來為我們詳細解釋。不過也許這個明天是萬年以後的某一刻,屆時我們在世界某一個角落會遇見他,讓我們祈禱吧!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25 假使你與我辯論,結果你辯勝了,我辯敗了; 可是這就一定表示你的論點正確而我的論點錯誤嗎?相反地,如果我辯勝了,你辯敗了,那是否就能證明最後是我對你錯呢?

26 如果,這場辯論的結果是難分勝負,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倆都對或部分都錯?到底真相如何,實在令人感到十分混亂,莫衷一是! 這或許就是因為,我們兩人都是處於一片朦朧之中吧!

27 既然是辯論,那麼就一定要有裁判,可是要找誰來擔任這個職務呢?如果是找一位偏向你的人來做裁判的話,那他的判決會公平嗎?如果是找一位對我倆的論點都不認同的人來做裁判,那麼他又怎麼裁決呢?同理,如果是找一位對我倆的論點都認同的人來做裁判,那麼,他同樣的也不能勝任。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

28 照這麼說,你、我及第三方肯定都不能裁斷誰是誰非、誰對誰錯。果真這樣,那麼到底是誰才夠資格做裁判呢?

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

29 語言及文字的辯論都是相對的,因此永遠也不可能會取得一個絕對的結果。要想追求絕對的真理,唯有將雙方的論點都歸納在萬物為一體的基礎上,相互融合,再遵循自然演化的規律推究下去,才有可能實現。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聲之相待。 若其不相待。 和之以天倪。 因之以曼衍。 所以窮年也。 「何謂和之以天倪?」

30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在萬物為一體的情況下去融和不同的思想觀念呢?首先,我們必須要體認到,凡是我們認為是對的,並不一定就真的對。那些外表上看起來是這樣的東西,骨子裡可能並不是那麼的一回事。所以,縱然是正確無誤的觀念,其與錯誤想法間的差異,也絕對不能用辯論來予以區分。即便一件事看起來是那麼的表裡如一,可是我們也不能應用辯論來證明其中的真實及有無差異性。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31 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與人爭論上,因為那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就讓我們安穩地生活在廣漠無涯的道中吧! 」

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