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二)



1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道的具體表現,也是我們應該效法的大本大宗。

2能夠做到這樣的要求,保有這樣的特質就是合於天道。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3將這些特質應用在國家社會的治理上,使得國泰民安,這就是人和。人和者,我們稱之謂人樂。

4合於天道的天和,我們稱之謂天樂。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5莊子有感於這樣的發現,他感慨的說:「這就是我的老師,這就是我的老師。」

6 道平等地整治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可是祂並不自認為公正。道促使萬物欣欣向榮,祂也不自負仁慈; 道自恆古以來就存在,祂也不自認為高壽。道承天載地,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稀奇生物,可是祂也不自認為手藝高超。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上敕下韭)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

7這些現象就是我們說的天樂。奉行天樂之規律者,他生活依照自然的法則運行,他的死亡也是自然變化的一部份。

8靜止時,他遵照陰的法則。動的時候,他奉行陽的行規。這樣的態度,使得他們的行為舉止不會受到天的指責,人的抱怨,或物質供需不足的拖累,甚至鬼神的懲罰。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9正因如此,有人說他們在動的時候,就像上天一樣明確有方,即時見效。

10他們靜下來的時候,就像大地一樣,在無聲中造就了萬物的生生不息。

11他的心已經深得虛靜,恬淡,寂寞,無為之妙。因此他成為國家社會的統治者。就是死後,他的神識在投胎之前也不會亂跑,或以奇異的姿態去干擾別人的生活。投胎後其自性、佛性、氣、拙火、靈魂在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環境下克盡職守,充分發揮其功能。

12因為他的心識已經尋得虛靜,恬淡,寂寞,無為之特質,萬物都敬仰他、尊崇他。

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

13一個人只要他嚴守虛靜之念,並將之推廣到天地萬物一切的事物上,他就能成就天樂,如同自然滋潤萬物,使其欣欣向榮,生生不息。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14 事情要分輕重緩急,重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重要的原則要謹守,至於次要的部份則放在後面慢慢商量。

15 三軍及其軍備是政府的重要利器,然而,與德相較,它卻是屬於次要的。至於升遷、懲罰、鼓勵、獎賞以及各種刑法,原本是用來規範百姓的行為的,但是它們在教育百姓的方法中,卻是屬於最低劣的;

16 在治理國家的手法之中,禮儀、法律、階級制度,以及各式各樣的分工,也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17鐘鼓以及華麗的衣服,不是音樂演奏的上品配備;喪禮中號啕大哭、傷心哀嚎、穿戴麻衣等,也是次等表示悲哀的方式。

18 上面五種方法,大都是因為它們在表達之時是要用心、用意識去思考才發出表情的,它們並不是直接由內心直覺所表達出來的。所以說,它們不是好的方法。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在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19 像上述這些所謂知識,古時的百姓也都知道運用,只是他們並不將之放在最優先,最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

20 我們討論道,研究道,可是如果我們不重視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後秩序,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會失去道。當我們一邊討論研究道,試圖抓住祂; 可是所做的同時,又失去祂;,那麼,我們又何必花費那麼大的工夫去討論研究道呢?

21所以,從前真正瞭解明白道的賢者,他們都是先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然後再去研究討論道與德;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22 道與德弄清楚後,他們才去討論仁義;

23瞭解了仁義之後,才去注意階級及職責等次級些的東西,階級及職責確定後,再將所有可能的工作分門別類劃分好,當這項分類工作完成後,他們就會按不同階級及職稱,分別分派一定的工作,讓官員們去負責。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24 工作分配完成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定期地檢討,攷查其工作績效,再由工作績效之中,分別定出各個人的能力優劣。

25 升遷或懲罰是由他們的實際工作表現中來決定,經由這樣的評估程序,政府官員的智商,工作能力的高下,品德的優劣等都明確、公平的呈現出來。

26 不論是長官或部屬,都以這樣的標準去評估。官員處在這種的情況下,他們做事必也公正、細心、並傾力而為。

27個人修身方面,如果也能按著這樣的方法去努力,此人就再也不會為了個人名利,結黨營私,陰謀圖利。

28 國家政府的運作,假如能按著這個方式去進行,必定能開創太平之治。

29 根據書上記載:「有形有名」,形與名也就是政府的各類工作詳細劃分,這些是自古以來都有的,只是他們並不把它放在最優先的工作程序上。

30 在國家治理的優先程序中,形與名只排在第五位,而獎懲辦法更僅僅是排到第九位。將形與名放在首位去思攷,在治理國家的原則上是犯了根本的錯誤。一開始就講賞懲是犯了先後秩序顛倒的錯誤,至於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行事背道而馳的人,他們只配當部屬,絕沒有資格做領導者。

31 只注重形名賞罰的人,我們說他們知道治理國家的方法,可是他們實不明白,何謂治理國家的原則,他們只能算是略知皮毛而已,並沒有學得完整的治國之方的精髓。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