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



1 古往今來,各式各樣的學派多如牛毛,每家都認為自己是佼佼者。這些學派,他們的影響力迄今或多或少仍然散佈在各個層面。然而,這些學派本身大部分都已消聲匿跡,不復存在了。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

2 我們人類文明,對一些重要問題,都應該有一個行之天下而皆準的說法,諸如:

3 神是哪裡來的?

4 意識是從何處升起的?

5 聖人的智慧,尤其是那些無學之術是怎麼出來的?

6 統治者的權力是誰授與的?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7 凡事不背離道者,祂是神、是佛、是上帝。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8 凡事不背離德者,祂是神人。

不離於精,謂之神人;

9凡事不背離事實真相者,他是完人。

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10 一個人按天理做事,以道德的方針來應付千變萬化的世事。這人我們稱之謂聖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11 一個人心懷仁愛以義為原則,待人以禮,處世和藹、溫順、仁慈。我們說他是君子。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12 依下述四項原則辦事,我們說他是一位好官。

(1) 以法規為準繩。

(2) 百姓各盡其才,不分高下。

(3) 凡事講求證據,決事前必先瞭解實情。

(4) 尊重百姓的基本需求。它們包括,謀生創業、追求衣食溫飽、蓄存財富、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等。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13古人對禮神佛,敬酬天地,培育萬物,給百姓安祥平和的生活等都有清楚的認識,明確的法則,可以遵循。所有的事情不論大小、輕重都不違背。有關這些古禮舊制,古書仍然有清楚的記載。鄒魯地方的學者以及許多知識分子對這些相關的詩、史、禮、樂等都瞭如指掌,也是諸子百家研究討論的主題。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14詩是用來溝通人們的心意及希望,史是記載事實,禮是行為的規範,音樂是表達心靈的和諧,易經討論陰陽,春秋研究社會狀態及社會責任。

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15 今天的社會就複雜多了。神、佛、完人、聖人、君子等已經沒有明顯的分野。道德的定義也開始混沌不清。許多學者偶有一點心得,就如獲至寶緊抓不放,不再注意其他方面的知識。學者們每人專精一項技術,可是彼此之間不能和諧共處、相互溝通,十分可惜。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

16知識份子,他們專注在分析天地之美、造物者的祕密以及古人完整的思想體系。然而,這些努力是沒有辦法真正瞭解體會天地之美以及神明之精的。因為道是隱藏在灰暗之中,用他們有限的知識是無法完整無遺地描述的。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17每個人都想建立他自己的思想體系,難怪這些知識份子的理論會離道愈來愈遠了。他們是永遠也找不到宇宙真理的。不幸地是,後學者因為這些人的誤導,忽略了那些古聖先賢簡單易懂的哲理。各家學派各自獨立,思想界就開始分崩離析了。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