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龍堂

『龍』的由來

中國自故相傳,龍是吉祥之物,能興雲佈雨,所謂飛龍在天,廣澤萬物神靈,降福迎祥,象徵皇者之尊貴,故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原始時代,先民怎樣構想「龍」這種非現實生活的動物?我們無法依據。近年一些考古學家從內蒙古和遼寧接壤的紅山,發掘多種「龍形玉器」,例如: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的《類型彩陶瓶》。

  新石器時代--遼案牛河梁出土的《豬龍形玉飾》。

  新石器時代--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

  商、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

  這都是遠古時代具有龍形的原始作品,造型和結構都簡單,但從型格看,頭似豬、體似蟲、無角、無鱗;巨首、張口露齒、身體盤曲;有雙足和四趾。可見龍的形態,在數千年前,已深深印記在我們中國人心上,若說龍的源流,要在古代夏朝君主說起,自夏朝君主開始,皇帝已被公認為龍的化身,而古時龍是萬物的主宰,能興雷佈雨,吞雲吐霧,故被譽為龍是尊貴王者。

 春秋戰國時代,有關龍的傳聞更多。例如孔子見老子時,孔子說:「吾今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吞乎陰陽。」他說明龍祇是天空中的雲和水。後來「龍」也用來比喻君子和賢人,《禮記,儀禮》「龍,蛇,君子類也」;屈原的詩歌:「賀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他認為「龍」是一種交通工具。

   「龍」在漢代史書記載最多。如《史記,高祖本記》記載:「……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遂產高祖……」以此抹去劉邦出身寒微,且把「龍」與皇帝扯上關係。「龍」呈祥瑞之物,認為天子是「龍」所生,皇權呈至高無上。乃有五彩繽紛「龍」的造像。巨首,張口,鋒齒,蛇舌,環狀眼,兩耳長毛,雙角細長,唇有鬚,頷有鬚,頸細,腹粗有鰭,身披鱗甲,四肢粗壯,掌似虎,有三爪。明、清兩代演變有四爪和五爪。只有皇帝宮中才可畫成五爪,其他則是大臣階級,肘生毛……等變化。亦認為龍所到之地,皆風調雨順,五穀豐盈。故此,中國人便對龍敬而愛之,所以歷傳至今,依然為人所津津樂道。因此,人們會於大型慶典、喜慶節日中以舞龍祈求迎福降祥,國泰民安。

 

舞龍的源來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祇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祇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祇要照我的樣子紮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佈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俗諺:『虎能呼風,龍能喚雨。』古代旱災,人們就仿造龍形,在廟前祈雨。而龍被用作年節或慶典的陣頭是始自何時?則無從稽考。簡文帝的「燃燈詩」中有「織竹能為象,縛荻巧為龍」之句,可見六朝時代,「燈節」已有舞龍了。

 

舞龍款式簡介

「龍」在中華民族族群下發展,大都已成了藝術珍品,這都可從古今書畫、陶瓷、絲綢編織、玉石雕刻見到,至現今仍為民間視作祥瑞的代表。「舞龍」更被尊崇為大型慶典之必備節目。龍是五瑞獸之首,但龍的真面目,直至現在,還沒有人見過。現時坊間製作的龍,多是古時圖像,流傳至今而加以製作。到了今天,舞龍的製作種類,已頗多款式。

舞龍的種類可分為金龍、銀龍、遊龍、紗龍、彩龍、木龍、火龍。近年更出夜光龍及荷花龍等。龍身長度超過150呎以上屬於大龍,40呎至50呎的屬於小龍,50呎以上,150呎以下屬於中龍。

「金龍」「銀龍」--龍身以不透明的金片銀片製造,宜在日間表演。

  「遊龍」--外型與金銀龍相若,但體積龐大得多,龍頭重數十斤,龍尾需縛上三條堅固彩帶,以三個人從後拖扯,龍身裙腳全把舞龍者遮蓋。

  「紗龍」「彩龍」--龍身以紗布紮作,繪上七彩顏色,每節內燃牛燭,光亮悅目,舞動時有如在雲間飛舞。

  「木龍」--有稱醉龍,於農曆四月初八日舞動。龍頭以木製,重數十斤,祇舞龍頭,舞者灌飲酒水,後隨者作為龍身,跟隨龍醉步擺步而行,人聲喧天。

  「火龍」--又稱草龍,常於中秋節前後晚間舞動。龍身每節以稻草紮成圓桶狀,遍插燃點線香,舞者赤膊上陣,不畏煙火,遠看像真的火龍一般,沿途善信不斷補充線香。龍珠以球形鐵罩,內燃火炭,引龍走動。

  「荷花龍」--於燈光下擺設,可現荷花一大朵,燈光轉弱時化成荷花龍而舞。

  「夜光龍」--龍身以螢光藝術塗於紗布上,配以螢光燈,舞者身穿黑衣褲,舞動時,祇見彩龍飛舞空中,栩栩如生。

下一頁

setsta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