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與北腿

中國武術自經過了明、清時期的武術成熟期以後,開始出現了大量武術流派,由本來沒有門派之分的武術界開始成形。「中國功夫」門派繁多,大體說來,有南拳北拳,內家外家之分,它們之中有的名震四海,如太極拳等;有的藉藉無名;有的曾經名垂一時,至今沒落。而比較著名的門派,有少林太極、形意、八卦、詠春、秘宗、羅漢等等。就算是同一門派,在不同的師父手中,都有不同的領悟、特色,而演化成各門派之中的分支,例如太極拳之中有分陳式、楊式、趙堡式、吳式等,然而,中國武術,千門百戶,各流派極為複雜,故現只略說『南拳北腿』之如下:

 何謂『南拳北腿』?

我國武術可概分為南北二派:北派姿勢開展,氣度豪邁,奔馳進退,可以遐舉遙擊,其拳套多長橋(臂)大馬(步);南派架子緊湊,手法急切,盤旋左右,務在一點一處,其拳套多短橋小步南北二派風格迴異、大相逕庭,故有所謂「南拳北腿」之說。而所以有此差異蓋起於種族 (如北方曾多次民族融合)、地理、氣候的不同,並受此影響之下的人文因素所左右,一如我國之戲曲、音樂、文學亦有南北之分同。

南拳北腿產生的原因和本身的地理因素有不可割捨的關係,在地理上有所謂的『南船北馬』之說,蓋南方地勢平坦,河川水量大、流速緩,水運發達,故多乘船隻。而北方多山,河川短而流速急,不利水運,多靠陸運,故騎馬乘車較多。

南方多靠水運,相對的,在船上發生戰鬥的機會就大增。為求穩固,樁步自然就必須較大 ( 這是南北二派一眼即可看出的差異點!),且船上甲板空間有限,故較少縱橫跳躍之動作,偏重手法而較少腿法。一般的南拳流派比較少腿法的運用的,身體活動範圍也比較細,但是以手法綿密、動作緊湊為主。一般的南拳是非常強調馬步的穩固的,要『穩如泰山』,不論上半身怎活動,也要求下半身五趾抓地的,所以南拳的手法一般是走剛勁一路的。

 大抵『南拳』是泛指流傳在長江流域名長江以南地區的各拳術門派統稱。主要的有:廣東(嶺南)洪、劉、蔡、李、莫共五大家;福建有詠春、五祖共兩大家。

 一般南拳在身法上要求兩肩向下沈,胛骨微向前合,下巴向內收令頸子直挺,胸口微向內縮,使胸、背、肩、肘等部分的勁力可以聚在一起,亦即我們口中的『脫肩團胛、直項圓胸』。再加上氣沈丹田,令腹肌也跟著收緊,於是全身上下的勁力自自然然集合在一起的。在實戰時以以腰為發力的中心,把全身的勁力由腿至腰,腰至手的有先後次序運用出來。各門各派的運勁手法都是不同的,例如有寸勁、爆發勁、展勁、連綿勁、飄打勁等。

 相反地,北方則因多靠陸路,戰鬥亦多發生於陸地。陸地不似舟船搖晃,故不必加大樁步以求穩固而犧牲靈活。因此北派多閃轉騰挪、縱橫跳躍之動作,腿法也較南派為多。故北方拳法多附以跳躍動作,並以腿法稱雄,如:燕青腿、北少林長拳、華拳、查拳、螳螂拳、潭腿等

 北拳要訣有『四擊』、『八法』、『十二型』之說,總稱為『二十四要』。

 壹、四擊

四擊是指武術中的踢、打、拿、摔四種技擊法則。踢可分為蹬、分(左右分腳)、擺(擺蓮)、彈(彈腿)、掛(掛面)、纏、掃(掃螳)、踹等數種;打則有衝(衝捶)、崩(崩捶)、撞、圈、劈、挑、壓、撐、抓、鉤等十餘種;拿有『七十二拿』;摔有『三十六摔』。

 貳、八法

『八法』是指『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關係著整個武術進行間的運動及精神呼吸。對這八個部份的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賽黏』;『精要充沛,氣宜沈;力要順達,功宜純』。

 參、十二型

十二型是指武術中的動、靜、起、落、站、力、轉、折、快、緩、輕、重等十二種定型。『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

 總體來說,由於南方人的身體一般是比較矮小,具動作靈敏,爆發力良好等因素,因此這些各門各派的南拳雖是各有特性,但是基本風格都是一致的。一般的南拳比較少腳部動作,主要是在拳術手法上的,所以有『南拳』之稱;一般北方比較重視腿法的,稱之為『北腿』。故所謂的『南拳北腿』只是程度上的差異,並不是只有北派有腿法,而南派都靠拳法,所以一般人常用『南拳北腿』來表示南、北武術的一般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