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樂王子」看快樂

快樂王子(2003香港藝術節)   非常林奕華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1/2-1/3/03 (十一場)

23/2 3pm

老實說,我看此戲,原因有幾個。第一,(亦是最大與最「膚淺」的原因)此戲有俊男吳彥祖的參與。其次,此戲講述風流才子王爾德的故事--我很想知道林奕華等會怎樣重新演繹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另外,我也想很想知道,丁乃箏是一個怎樣的演員。其實上次她來港為非常林奕華演出《張愛玲,請留言》的時候我已很想看看她的演出。可是,當時由於種種的原因而沒有看該戲。今次總算可以看到她的演出了。

故事

首先說說故事本身。故事很簡單,講一個很有錢的女人Lydia Wong,她是一個很愛做善事的名女人。她和丈夫擁有天文數字的財產,但她的丈夫失了蹤,很多人懷疑與她有關,但是沒有証據。因著這份遺產她與丈夫前妻的兒女準備對簿公堂。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她認識了Daniel並與他發展了一段「戀愛」。最後,Daniel因被這段關系弄得很不快樂,於是出賣Lydia以換取點點的快樂並使Lydia入獄。

精彩的對白

故事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戲的表達方式。為著與王爾德的作品更為接近,戲中用了大量類似王爾德的那種詞峰很銳利的對白,使這個戲變得很有趣。佳句如「生得靚好過係天才,個d以為自己好有腦o既人成日批評靚o既人淨係得個樣。佢地唔明白要真正遇到一個靚o既人仲難過遇到一個奇蹟!」又或者「沒有一個女人是無辜的,不過你用無辜來形容她,可見你同情她!……」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英國人最喜愛,亦是王爾德很擅長玩弄的一些把戲。這些對文字的玩弄似乎使此戲多了點點英國式的幽默。

Daniel的獨白--誰有快樂?

此戲中我最喜愛的一段是Daniel獨白的一段。在此段中,我們似乎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看Daniel這個俊男。不知這段獨白會不會是吳彥祖的心聲?

「我係一個好普通既人,我唯一唔普通既,就係我個樣。我照鏡個陣,望住自己個樣我望得越耐,就越唔知道個個係邊個。佢好有性格,佢唔出聲,佢全部用隻眼黎講野……但係我唔係佢,我點可能係佢?你睇o下我,我同你地都係一我同所有人都一樣從來唔想做咩偉大既事,我想成功不過從來唔想負任何責任,我想要回報,不過唔想付出呢d係人性,我同你地都一樣……做人o岩o岩好咪得咯……我知有d人只係對我既外表有興趣。其實我裡面係乜都無既,你睇唔睇到啊?……」

我愛這段獨白因為它似乎為我們揭開了一些東西的真面目。如果沒有此段, Daniel這個角色會顯得略為平面。那只是一個俊男出賣「女主人」(?)的故事。可是,加了這一段的獨白,我們似乎看到了Daniel的另一面。表面看來,Lydia與Daniel的關係是自然不過的,可是,在Daniel的角度卻明白,當初二人走在一起,是出自Lydia的Manipulation。而Daniel在這段關係中,就是被Manipulate的一個。他深深明白,Lydia會看中他,是由於他的外貌。失去了自由(因為被「操控」)的Daniel變得不快樂,他為了要爭取快樂而出賣Lydia。重得自由的他又是不有真快樂?

這套戲的主題是快樂。在最初的一幕,Daniel站在高台上,他似乎就是那個快樂王子。可是,後來,他自台上走下來,是否意味著他那份失去的「快樂」?被人操控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快樂。那麼,操控人的那個呢?Lydia快樂嗎?其實,她要的是甚麼呢?做慈事真的會令她感到快樂嗎?抑或,她其實只是「以為」自己快樂?在這段「操控」的關係中,有誰真正得到快樂嗎?我們又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快樂」是甚麼?

在此戲中,我們不知道Lydia與立華在二十年前究竟做過甚麼不見得人的事情,我們只能從「懺悔」一場知道Lydia的確有做過對丈夫不住的事情(雖然我們不知道她確實做了甚麼事)。在兩段關係中,Lydia都是操控人的那個--先是她的丈夫,後是Daniel。第一次是她出賣她的丈夫,第二次是Daniel出賣她。這也許是一個諷刺,又甚或,是一種報應。

吳彥祖與快樂王子

我沒有做過正式的統計,可是,在我身邊的朋友中,很少有覺得吳不英俊的。在娛樂圈中,其實俊男一點也不缺乏,可是吳有的不單是一副俊郎的臉孔。他似乎有一種讓人對他著魔的能力。正如林奕華所言--「他是很多人眼中的蘋果(慾望)」,我很同意。這樣的一個男人是不是現代的快樂王子?看著一個「慾望」扮演「快樂王子」這個角色似乎有一點點諷刺的意味。

王子生前住在他小小的城堡裡,他有俊朗的容貌兒邊有很多對他愛護有加的人。他就是天之驕子。連死後他的人像也是以黃金、鑽石等名貴東西組成,他怎可能不快樂呢?

但是,想深一層,他的「快樂」其實是不真實的。他根本沒有經歷過「不快樂」。他的「快樂」只是人們告訴他的罷了。真至他成為金像,他看見人間疾苦,他才開始「明白」甚麼是「不快樂」。他之不快樂在於他幫不了其他人,之後他透過小燕子的幫助,犧牲了自己然後得到他要的快樂。

這樣的一個王子在林奕華、胡恩威的重新闡述下變成了一個「蘋果」、一個「誘惑」人的Daniel--英俊、有前途的上流社會人士。這樣的一個「蘋果」很容易會得到人們的同情與認同,尤其是當我們聽完Daniel的一段獨白。可是,再想深一層,有誰真的是「被害人」嗎?Daniel其實一早也知道,自己的外表是很吸引人的--從他身上帶著那麼多塊鏡我們可以得知。他也明白,Lydia正是因著他的外表而去"manipulate"他。既然他是那麼的清楚明白,似乎他是不該被"manipulate"的。正如戲中毛立華所說:

「……如果一個人以為自己想做的是善事,結果做了出來卻是罪惡,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不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定位和能力。所以不免別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別人想什麼,他也盡量跟著那條路走。因此,如果我身邊位……真有受到任何影響,與其說是我硬要把我的靈魂塞給他,不如說是他主動的把我的靈魂要了去。」

與其說Daniel是被manipulate,我們不如說他是主動的接受Lydia的manipulation。好像很弔詭,但是也許事情就是這樣。也許,這才是Daniel要追求的「快樂」。

Daniel「找到」自己,然後「找到」快樂。可是Lydia沒有找到「自己」,於是她不快樂。是不是這麼簡單?

為甚麼不可以?

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