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傾城之戀》
香港話劇團

原著:張愛玲     編劇:陳冠中

導、改編:毛俊輝   改編:林奕華

音樂、填詞:鍾志榮

特邀演員:謝君豪  蘇玉華  劉雅麗

20/10/02   文化中心大劇院  7:30pm

對於此劇,與《港燦》一樣,我是抱有十足的期望的。而今次,話劇團沒有令我失望。

先說說劇本。這個劇本是改上改(先由陳冠中多年前把張愛玲的故事改成話劇,現在再由林奕華與毛俊煇把之再重新演繹),不過感覺上與張的劇本出入不太大--起碼在表面上是這樣。戲中的人物甚至是對白都差不多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得到。不過,當中最大的不同,是話劇表達不了張愛玲小說中那份「冷」的感覺。我覺得毛sir他們其實已下了很多心機下去,可是這畢竟是困難的。

流蘇柳原一舞定情

儘管說出入不大,改動還是有的。自己很喜歡流蘇邂逅柳原的一幕。在小說中,我們只是從傍人(四奶奶與三奶奶)口中知道他倆是「一舞定情」,可是具體的情況張愛玲並沒有描述。在話劇中,導演則用了一場社交舞來交代。一家人最初圍著圓桌子坐,然後歌者走出來,帶著誘感的感覺唱出「露珠」一曲:

「……陌生人 靜俏俏對你說……

讓你的渴望搖擺……

今夜星光燦爛 我們是露珠……

舞吧 舞舞舞吧  我們是露珠」

背對著觀眾的柳原就隨著歌者的歌聲與帶領,與流蘇跳起舞來(那應是tango與cha-cha一類社交舞吧……我不太懂),而其他家人就只得一個「看」的份兒。我覺得,這樣以一舞帶出他倆邂逅的經過很好--沒有很寫實的交代他們做過甚麼(甚至連對話也沒有),只是以一隻舞與歌詞的內容帶出他倆的相遇。這樣就很夠了,可以讓觀眾留下點點想像的空間。二人都是「露珠」,都會很快隨著夜的過去而消失,因此更要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間。

演員表現出色

在這個戲中,其中一樣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演員陣容強勁,光是三大主角已叫人對這齣戲非常之有期望。

飾演白流蘇這個性格獨特的女人當然有一定的難度--要做到有時代感,但是又要有那種九十世紀四十年代那種上海女人應有的媚態--蘇玉華很明顯是下過一番苦功。謝君豪飾演的范柳原是瀟灑的,是幽默的,很懂得「談戀愛」,間中有點兒討人厭,卻又帶著三分內在的消沉。二人的合作產生出很好的化學作用,使得這個戲更為精彩。

另一不可不提的是歌者--劉雅麗。這是一個小說中沒有的角色。在小說中,讀者可以很容易的、直接的明白書中人物的想法。可是,在話劇中,要交待這些細節就有一定的難道了。當我看過原著小說之後,我已經在想:這個故事有那麼多的「心理戰」與內心的描寫,怎樣可以在舞台上表達出來呢?今次話劇團為這個戲安排了一個「歌者」的角色,使觀眾可以從歌者的舞與她所唱的歌詞中去理解整個故事的流程,這亦使整個故事變得更加流暢。劉雅麗的表現是精彩的,滿有魅力,充滿自信,帶領整個故事的流向。

而話劇團其他演員也有不俗的演出。最令我有深刻印象的角色是「三八」四奶奶(彭杏英飾)與只有一句說話的四爺(潘燦良飾)。前者的巴辣與後者的無言正好成強烈的對比。在小說中,四爺其實是有「對白」的。可是,在話劇中,我想編劇有意突出其無力感,所以讓他只在有點兒憤怒的情況下才說出一句說話。

歌、舞、舞廳配搭得宜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歌舞特多。看了那麼多話劇團的戲,都有點兒覺得他們的歌舞是弱項。可是,今次也許由於請了很多外援的關係吧,歌舞的部分我可是看得很愉快。那些歌曲是一些相對來說比較「慢熱」的作品。第一次聽的時候,我覺得那些歌曲沒有甚麼特別,可是當我再聽我時候,我覺得它們是越來越好聽。雖是如此,我卻略嫌歌詞與音樂的配合不太好--我指的是歌詞的聲調與音樂不配合。希望鍾志榮下次可以有所改善吧。

整個故事,正如毛sir與林奕華說的,是一個建基於「舞廳」(Ball Room)的一個話劇。個人很喜歡這個配搭--四十年代的上海與香港、淺水灣酒店、漂亮而穿?袍的白流蘇、花花公子范柳原、原始的慾望……把這些種種與這個「愛情遊戲」有關的人物與事物和舞廳放在一起,不正是一個完美的配搭嗎?我覺得,這場「遊戲」彷彿就應該是在一個Ball Room中發生的。

看完這個演出,我的感覺是--如果沒有看小說的人,對某一些情節可能會不太理解--例如為何流蘇要在自己屋內的牆上留下手印,又或者為何這個故事叫「傾城之戀」。固然,一些人可能單從話劇本身已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可是我相信還是有一定數量的觀眾不明白的。對於這些觀眾,我的意見是:去圖書館借《傾城之戀》一書看看。

即或不然,借這本書來看看也是好的。畢竟,小說與話劇在表達手法上是十分不同的。我實在覺得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小說。看罷,你會有意外的收穫。(你也可以到這裡看看我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文的看法)

2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