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抉擇勿全賴信貸評級

(25/10/2003)

  每當政府有甚麼財政政策推出,官員會忙不迭地主動向信貸評級機構解釋,傳媒亦會去尋求他們的意見,原因好簡單,信貸評級有其參考價值,評級機構的一句話憂慮或一句話歡迎,牽動不少投資者的心靈。可是,信貸評級機構是否萬能呢?
  信貸評級機構的江湖地位,源於本著客觀標準,對各地政府及機構作出信貸評級,獲得愈高評級,代表借務信貸風險愈低。從實際數據來看,評級高的債券賴債率比起評級低的債券為低,故此評級價值應獲得肯定。或許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感謝評級機構的公正評級,讓我們有更多資料了解發債機構的信貸表現。可是,大家作出投資決定時,不應過於倚賴信貸評級,而事實上,評級機構沒有保證不會走漏眼或看錯形勢。

穆迪料港兩年內徵銷售稅難信服
   近日本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指出,打算將本港「滅赤」時間表推遲兩年,透過削減政府開支及寄望經濟復甦的幫助下,希望在2008至09年度達到收支平衡。信貸評級機構穆迪投資接受報章訪問表示,延遲「滅赤」非大問題,認為「即使本港本年度赤字高達800億元,亦無損港府強勁的財政實力,因為本港無外債,兼有龐大財政儲備,即使儲備下降,在可見將來仍然足夠填補財赤。」至於怎樣填補財赤?穆迪認為港府將於兩年內開徵銷售稅。
   然而,就算如唐英年所說待經濟好轉及通縮問題解決始推行,但是相信兩年內絕非成事,還要待失業率大幅度下調及負資產個案有援和跡象,才可望推出。況且,自從「23條立法」事件後,政府要重獲市民的信心及支持,相信非短短兩年時間可以達到,開徵影響深遠而廣闊的銷售稅,政治及社會上的阻力,定必比起設立邊境建設稅(政府現已暫停考慮徵收)還要高。
穆迪認為港府將於兩年內開徵銷售稅,或許是主觀願望,又或只是信口開河回應記者題問,姑勿論是哪個原因,輕率地作出評論,只會降低公信力。

未洞悉金融危機來臨成敗筆
  數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對本港經濟及社會帶來的創傷仍未復原,評級機構在風暴前完全沒有洞悉能力,被認為不了解亞洲及新興市場,此可以說是各評級機構近年最尷尬的事。因此,投資者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不要過份倚賴信貸評級及盡信專家,還要動動腦筋分析當前形勢及後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