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前頁

參考典籍

 

 

 

 

 

中藥療效(原文為簡體字,摘自此書第472頁)

中醫治療癭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確切的療效。近幾年來,對本病的中醫治療日漸深入,療效不斷提高,特別是控制飲食,降低心率,增加體重、克服西藥的副作用以及配合放射碘治療等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臨床上對於服用抗甲狀腺藥物過敏,或因毒性反應而無法繼續治療者;對因體質、年齡等原因不宜手術者;對合并肝病者;對經用甲狀腺藥物治療後,症狀加重者;對甲亢術後療效不鞏固或復發者,均可考慮採用中藥治療。

參考古籍(原文為簡體字,摘自此書第472頁)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在祖國醫學中屬"肝火""風消""癭瘤"等範疇。另外,還與"食亦"中消""怔忡"等病證有關。«醫學入門·癭瘤篇»中有典型描述:"癭氣,今之所謂癭囊者是也,由憂慮所生。憂慮傷心,心陰虛損,證見心悸、失眠、多汗、舌光紅。七情不遂,則肝郁不達,郁久化火化風,證見性情急燥,眼球突出,面頰升火,脈弦,震顫。肝火旺盛,灼傷胃陰,陰傷則熱,熱則消谷善飢。若肝旺犯脾,脾失運化,證為大便溏泄,消瘦疲乏。"可見其對本病的觀察已相當深入細緻。«素問·氣厥論»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張介賓說:"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又說"凡陰陽氣血屬日見消瘦者,皆謂之消。"«證治匯補·驚悸怔忡»曰:"有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瘦,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虛火無力者是也",以上論述與甲亢所見的食欲亢進,而形體消瘦,心慌煩燥等極其相似。

中醫用藥(原文為簡體字,摘自此書第204頁)

有些中醫仍採用海藻、昆布、牡蠣、夏枯草等含碘多的中草藥治療甲亢,初期治療對緩解甲亢症狀有效,但隨之而來的是絕大多數病人病情發生反跳,並使甲亢病情難以控制。原因與碘甲亢相同,碘攝入暫時抑制了甲狀腺激素釋放,使甲亢症狀減輕,隨著抑制作用的消失,甲狀腺激素大量合成、釋放,使甲亢病情加重。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