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工作

 

這麼快已接近學期的尾聲,課堂和導修課上的理論和概念的講解,以及個案的分享和分析,再加上看了部分文章,都令我加深了對社會個案工作的了解,對作為一個社會個案工作者和將會面對的案主都有了一個初部的印象。在靜靜回想日常瑣事或檢討自己從事的義務工作時,課堂上所學到的,在不知不覺間很自然地被應用到了,這樣的發現帶給了我驚喜。以下分別從個案工作的發展歷史、社會工作背後的理論哲學、其中幾點的個案工作介入手法、助人關係中的一些態度,去分享在過去十多星期內,我從個案工作這一門科中的得著,最後會從社會工作者所需的質素去看我個人的強項和弱項,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不斷對自己作出肯定及檢討自己不足之處,能有更大的的進步。

 

一.    個案工作的歷史發展

在我的信念中,一向都覺得任何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對我們日後從事的工作是沒有多大的影響的,所以無論是個案工作,還是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福利制度等的歷史都沒有認真地對待。很感激老師閏華上次導修課的提醒,回去看《臨床社會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中的頭一章和看了第一堂課簡介的社會個案工作的歷史、也找了社會福利的一些發展史來看,當中我發現得益不少。

重要代表人物的成長和信念、社會的變化對社會工作手法及社會福利制度的影響,香港的社會工作及福利制度很多時受西方社會影響。

《臨床社會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所講到的代表人物Jane Addams受父親的政治思想影響,很關心窮人的苦況,去過歐洲回到美國後,設立了社會福利機構(settlement),以助發展日後的臨床社會工作,她相信人的問題是受著個人和環境所影響,這都有助「人在情景中(person-in-situation)」等理念的建立。Mary Richmond的個案工作手法的創立不但影響著當時社會工作的介入及診斷,同樣成為現在香港社會個案工作的參考。不同的社會工作的代表人物受住不同的理念影響,由只相信生理影響到心理分析層面的,再聯系到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個案工作後,再到小組工作,再發展社區工作,更新更廣的介入手法也令服務變得更完善及有效。這些都不斷給我反省,當出現一新的社會工作手法,是誰在甚麼情況下建立的?這有助我們掌握別人手法的精髓所在,以致更有效地應用到我們所在的情景或工作,提高我們的服務質素,同時,在我們日後的實踐中,會有不同的經驗,再參考前人的經歷,將個人的體會和前人理論作一整合,或許會發展一些更可取的手法或理論,到目前為止,我是相信人的智慧是無限的,人的創造力同樣超乎我們所想像,所以我對我們年青的一代還是很有信心的。

雖然這次功課是要寫從個案工作概念中的學習到的,但我很想在此分享一些由看個案工作發展引起我興趣去看了解香港社會工作和香港社會福利後的一些體會。六十年代,香港華人社會強調家人為重心,少主動向政府求助,1953年石硤尾大火才引起政府對社會福利的關注;七十年代,香港自由經濟,令殖民地政府對社會福利服務支出有限,只注意一些較迫切的社會問題,忽略福利的觀念,自一些意見團體及負責人受西方思想影響,才引起他們對社會福利的重視;八十年代,民主公民意識漸強,公民權益也受到重視,強迫性的免費教育,公共援助金的設立,政府對市民的生活保障也作出承諾;九十年代的社會福利也有不同的發展,九七回歸,新移民政策的不斷改善,九八金融風暴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以致社會福利的削減等。這些歷史性的資料表面上是一些過去的東西,對我們現時沒有多大的影響,但從這些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社會福利有著其特定的模式,這些發展也受不同的社會因素所影響,例如經濟、政治、社會結構等,這提醒了政府及其他部門應從現時社會的情況,去看社會上不同階層人仕之需要,從而提供一些針對性的服務;也提醒我留意我們正所處於年代社會上的一些變化,令我可以更宏觀地去看現時所學的個案工作,例如社會家庭結構之轉變,由大家庭到核心家庭,因此家庭的支援減少,相應地對社會上某些支援服務的需求會上升,當我的案主是一核心家庭主婦,她要照顧年幼兒子,又要工作,我們若敏感社會變化,自然對社會資源會有一定的了解,那麼我們便可以向案主提供一些日間托管的中心,從而減低婦女的壓力,同樣能提高婦女因就業而在家庭中的地位;近年失業率高企,我們所面對的案主中,會否也是失業大軍的一員呢?這或許是我們要面對的案主的怨氣、壓力的來源;綜援人數上升、人口老化日益嚴重,社會上那一類的服務要相應地增加呢?我們從事個案工作的介入時是否要作出相應的改善以社會變化下服務對象之需要?這些都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二.    分析與診斷背後的理論哲學/理念

林孟秋博士所寫的《個案工作方法》的文章中有提及:「不同的理論架構和基礎,是工作員對受助者和其問題分析與診斷的依據。根據融匯取向架構,工作員可以較為客觀地針對受助者實際的情況和其主觀的詮釋,從理論中選取適合的重點以解釋,可對個案作出較全面的診斷。」的確,人是很複雜的動物,所面對的問題、行為的變化、情緒的波動等受著太多不同的內在及外在因素所影響,單一的理論根本不足以去全面地去解釋。

到目前為止,我們學了生物理論(Biological perspective) 、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行為理論(behavioral approach) 、社會心理理論(psychosocial theory)、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家庭系統、人在情景中(person-in-situation)等不同的理論,得到這些知識後,我看事物也更全面了,當面對日後的服務對象的問題時,能從不同的理論去解釋問題的成因和影響,找出當事人的強項及受到的限制,其實這些理論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應用,這些都是學習後的得著。前些日子,我補習的一個學生的行為很反叛,學習成績很差,一開始面對她時我也手足無措,無從入手,課堂上所教的理論令我不斷嘗試去了解和思考那位小朋友的情況,從中我有很多的發現。原來她自小成績就很差,得不到家人和老師同學的認同,自我形象很低,而且他的父母平時經常罵她,和喝工人,她模仿了家長的說話方式,對周圍人也呼喝,不講禮貌,這自然在成人的標準裡被示為反叛,越懲罰的罵她,令她變本加厲。我開始嘗試先從小朋友入手,用行為理論先加強她的自信心,她的成績有一點進步,我就多誇獎她,送她小禮物,她下次真的會更努力,成績她開始見好轉,同時,我發現她很喜歡看故事書,寫的故事也很具創意,因此我鼓勵她投稿到星島日報的陽光校園小學版,結果她的文章被刊登了,她的老師也將她的文章貼在學校的壁報上,她開始看到了自己的強處,自我形象也開始改善。之後也和她的媽媽談過她的情況,叫她媽媽也多欣賞和稱讚,令到小朋友的變化更明顯,能學以致用,對我來說真的很鼓舞。但很遺憾的是,我依然無法克服有點懼怕權威的性格,因為她的爸爸很嚴肅,沒有接觸過她爸爸,也沒在小朋友的媽媽面前提過小朋友受爸爸行為的影響的情況,因此小朋友學爸爸的不良行為改善也不太明顯。

不同的理論配合混合,可取長補短,這好處是很明顯的,但有時也會因為太多理論組合,會令我們看問題太多的可能性,也找不出當中的重點所在,有時甚至將受助者的問題複雜化,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人信念(blief)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要改變人固有的觀念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當不同的工作員持有相異的理念時,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必會產生衝突,能掌握不同的理論,令我們更敏感別人助人背後的理論,了解不同理論在適當的情境中應用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有助我們和其他人合作,從而減少衝突。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自己能在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

 

三.    個案工作的介入手法

在筆記中列了很多個案工作的介入手法,之前只是一貫地覺某些很重要,如支持和接納、合約、自我披露、目標的設定、給意見和教育受助者等才是重要的,忽略了某一部分的重要性,例如幽默感的運用、即時性等,有些甚至是不知道的手法,如運用沉默(use of silent)

一向自己都是一個給人感覺得認真和不會說笑的人,雖然在頭一節的導修課中提過,認真的人也有其好處,會給人他很負責任的感覺,但我想在未來日子裡,我都要適當改變下,幽默有時是學不了的,你覺得好笑,別人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感覺,但我覺得自己做事可以彈性一點,多點變通。

即時性(immediacy)是當我們和服務對象傾談時,發現彼此的對話很不自然,要即時停了正在的對話,問他是否在傾談過程中不舒服。這是之前我不會用,即使明白了這一概念,也很難做到的。當大家傾談過程中,受助者不舒服,工作員感受到受助者不舒服時,自己也會產生一點的不安,有時這樣的情況會很尷尬。在我打電話慰問新移民的義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情況,我問問題,對方不想答,處處有介心,之前我不知為甚麼,和社工傾過及在課堂上學到「即時性」,就嘗試用一用,直接問他們是否對我們不信任,再強調我們打電話的目的主要想關心他們來港的情況,而且他們的資料我會絕對保密,這多少消除了彼此的芥蒂,傾談也變得順利,不過也有很多個案即使如何問和即時提出疑問,都沒回應和態度不好的,有時自己的意不被信任和接納時,都會很舒服的,所以有時即時性也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理想效果。

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當和朋友走在一起時,沒有話題,很靜時會否覺得尷尬,很想找點話說,在輔導的過程同樣會出現靜了下來,沒有話說的情況,有些社會工作者通常認為沉默是會談中的障礙,因為自我覺得不舒服而迫自己想一些問題來問服務對象,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總認為有話總比沒話好,但有時事實並非如此,原來沉默運用也是其中一種手法,在萬育維的《說話和傾聽:基本人際技巧》中有提到沉默、停頓在有效溝通上的重要性,「沉默可被視為一個反省的機會並加以利用,而非以對雙方的威脅來處理。」明白了這一點,也消除了平時和人相處某些時間沉默令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將來也會很好地利用這一技巧。

 

四.    助人關係中的基本條件

Perlman在講一個助人關係中有五個重要的條件:給受助者溫暖的感覺(Warmth)、非判斷性的接納(Non-judgemental acceptance)、同理心(Empathy)、關心(caring-concern)、真誠一致(Genuiness),我覺得不但在助人關係中需要的,這些同樣是在日常生活中,令我們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要素。有時這些條件的影響力和效用真的超乎我們想像,尤其當我認識到同理心(empathy)

柏德遜(Patterson)認為「同理心」是體會到他的感受,體察他的思想,了解他如何看自己、如何看周圍的世界,工作員能設身處地的從當事人的參標準來看事物,這也是有別於「了解」之處。有時要從別人的言語中明白他們的內心感受、信念和態度,一種身同感受的感覺,這需要我們有高度敏感。在不知不覺間,同理心融入了我的生活中,在和人相處時,也變得更會體諒人,令我和家人的關係也得到改善。我的一個補習學生的媽媽對她的要求很高,一星期除了正規的學科及功課,還要在外面的補習社補習公文數,一天專門的老師補英文,要學古箏,還有我替她補全科,她對媽媽又愛又恨。記得上幾星期,因為太忙的關係,而忘記了去替她補習,她其實是很不想補習的,但也借題發揮地發脾氣和生我的氣,我下次去到只和她說了兩三句話就消了她的氣,只因我的話令她覺得我明白她的感受和內心的掙扎,「對不起,忘記了來補習,我知一星期要學這麼多東西對你壓力很大,不想補習,又明白媽媽想你好,很辛苦,是不是?」講了後,她哭了出來,講了一大堆話就沒事了。一份明白和了解,感受到別人明白,有時會是一份支持,這樣的幾句話比糖和雪糕更有效。希望這些理論不斷在生活中被應用到,以致日後的實習和工作,自己都能敏感受助者的需要,明白他們的感受。

 

五.    從社會工作者所需的質素去看我個人的強項和弱項 

學了如何才能去做一位好的社會工作者,要具備怎樣的質素,要怎樣才能令到工作更有效?這都令我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具有某些這樣的特質。可能我自己一向都被動,做事比較直,較少彈性,不怎麼喜歡在大眾面前說話,在面對一些有權威的人面前總會顯得膽怯,這些都會限制了我和受助者建立關係,而且也會成為我為他們爭取權利的一大障礙。但我明白自己會在失敗中不斷反省自己,找出向前的路,自己的求知欲也很強,最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我有一顆很願意助人的心,希望幫到自己想幫的人,同樣是一個盡責的人。但願未來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檢討自己,從當中求出平衡點。

「明白你個人的人生哲學、價值、人生經驗和你想要變成怎樣的人(the person you are becoming)是社會工作者的質素有很大的關係,同樣影響你個人和專業之間的關係。」(Corey)要做到完全了解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何況做一位助人者,在了解自己的同時,還要去了解人,幫助人解決問題,是否所有的人都願意接受這份挑戰?在我心目中也有一種較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