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事學會 (1)
發表於國事學會網站的留言版 -- 2004年4月18日下午
各位兄弟姊妹談得這樣熱烈,我也來湊熱鬧。而在暑假以前,就想到國事的定位與未來,令我十分高興,我們多數是臨急抱佛腳,那有想得這樣遠?國事學會的將來,一眾老鬼對國事都有不同的體會和意見,希望您們能集思廣益,去蕪存菁。我要強調「去蕪存菁」,不要像打倒孔家店一樣,好的壞的都丟掉了,不用幾年就後悔莫及!
讓我主動一點,談談「國事學會」這個國事︰
國事學會不單單是「研究中國」,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研究中國,其目的盡不相同。例如,抗戰之前,日本對中國進行了極之深入的研究,其目的為侵略。我們在香港大學,研究國事為的是甚麼?我們必須回答這一個「Why?」的問題,這亦是每年傾莊的重要問題,Campaign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莊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很多落莊數年的人的問題。有一位畢業超過二十年的老鬼,仍津津樂道他當時為甚麼上莊,現在怎樣看上莊的一切一切,有甚麼好的壞的影響,彷彿在昨天。作為一個機構問題,是工商管理教程說的「企業願景」(Corporate Vision),國事的願景是「與同學一起,認識、正視、深切關懷國家民族前途」,您們對此有何理解?您們為甚麼同意它?您們有甚麼不同意?怎樣改才更好?
現在的香港人,普遍是畏難,寧可放棄高遠的理想,不願意犯險犯難。在二十年前,香港因緣際會,在一個非常特別的國際環境下創造了非常特別的經濟奇蹟,也讓我們享受了優質的生活和教育。這環境已此情可待成追憶,我們應付未來的艱難,就不可能苟且,若不追求高遠,就只會沉淪!作為一個組織,搞搞旅行、搞搞服務,能滿足您們嗎?要成就高遠的理想,就不能畏首畏尾,不要怕付出,其實您可以輸的,又有多少?
從來國事並不中立︰我們必定愛國,但不一定愛黨。我們也提倡民主,但怎樣的民主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在香港當今的情況下,角色更加重要,問題是您們搞清楚這個角色沒有,您們做對了這個角色的事沒有。我的提示是要想清楚兩個問題︰ 1. 毛為甚麼在建國時不收回香港? 2) 鄧為甚麼要一國兩制,而非一國一制?答到了這兩個為甚麼,再想想天下大勢,我們能做的與應做的就呼之欲出了!
國事除了認知的一面外,最後是要「深切關懷」?這只是調查研究、風花說月就可以了事?國事人除了賺錢技能以外,還有一份愛國之心在大學裡滋長。香港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格物,讀書研究是格物,那怎樣去明德?這需要我們再想想,並想想它與國事之間的關係。(有時間的話,請找篇《大學》來看看,會有啟發。)而香港大學創校的目的,是為中國而立(或許在英人眼中,是為「侵略」中國而立),真正為中國而立的學會,只有國事。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英文名稱其實並不準確,英文對國事來說,也不重要,所以就隨便算了。(您們在Campaign有問甚麼是China Study嗎?)
一位八十年代的老鬼說,國事沒有推深推廣的問題,因為他們既推深亦推廣。我們要與時並進,原因是我們不能兩者兼得,就要取捨了。這是一個的「What? 」問題。有不少國事人避談政治,但今時今日,香港的問題好像不在經濟,而在政治。若我們自絕於政治討論,豈不是市場自殺麼?(另外,我從沒有聽過我們是「左仔」,反而有人問我們是不是很「激」。但如果您們轉左了,懇請告之,以免誤會。)套用工管的理論︰我們的「市場定位」,應該跟我們的「企業願景」不符,以致產品與顧客期望不同,引致銷情慘淡。我要問︰國事的客戶群體在那裡?誰是國事的客戶?國事的客戶需要甚麼?
有沒有聽過「二十八十」定律?讓我簡單說︰20%的客戶帶來80%的收入。很簡單,如果不是壟斷,一家企業不可能服務所有在潛在市場中的每一個客戶,只能擇優取之,劃分區間,才能賺錢。在國事身上,我看到的是花了80%的人力物力在80%暫不需要我們服務的潛在客戶身上,由於沒有競爭,我們在苟且至今。如果您們談的與時並進,是更加「市場導向」的話,我誠意邀請您們好好學習一下基本的市場學,並應用在國事上。
接著我希望談談「Who?」這個問題,就是誰在幹事。對!是您們,但您們準備好了嗎?第一,您們回答了「Why?」的問題沒有?,搞清楚「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沒有困惑嗎?第二,您們的裝備足夠嗎?Campaign就是一次畢業演習,您們的「裝備」是否足以支持一年的挑戰,做得到甚麼,未有能力做甚麼,您們自己心中有數。在香港大學這小戰場上,您們是漫無目的地蹓躂放槍,還是向著某一個目標打拼?您們是有默契的團隊,還是亂作一團的烏合之眾?
時間過得太快,我還有「When」「Where」「How」「How much」等問題想問,我要讀書準備考試了,有機會再續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