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璋停辦新聞(2)

<1998年3月東區星報>

馮瑞璋小學求續辦校遭拒
教署被指政策僵化


(星報專訊)柴灣區小學學額不足的問題存在已久,不少學生都要誇區上學,然而教育署卻似乎未顧及實際需要,竟不准區內一間口碑極佳,申請入學人數高出學額三倍的小學繼續開辦,引起學生家長不滿。日前約有十名學生家長在本區臨時區議員梁耀雄的陪同下,與教署官員會晤,要求教署容許該校續辦,惟最終未獲教署接納。
該所被教署要求停辦的小學是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教署發言人表示,該校原址巳預留作全日制學校之用,而校方在九三年巳簽署協議同意停辦該校。不過,據該校校長梁宇欽表示,九三年該校與教署簽訂協議逐步縮班至停辦,是由於當時區內學額過剩。但近年柴灣區人口增多,特別是新移民湧入,區內小學學額需求殷切,因此該校願意再繼續辦下去,而且絕對有人力和財力轉為全日制學校。校方更於本年九月正式去信教署申請繼續辦學,但未獲署方接納,署方已正式通知校方需於二○○○年初停辦。


新移民湧入 學額需求增
約十名學生家長日前在本區區議員梁耀雄的陪同下,會晤了教署官員,要求教署容許該校續辦,可惜未獲教署接納。他們批評教署政策僵化,寧願浪費資源讓教室丟空,也不理會區內學童需要,他們又指出,每朝校巴排滿路上接載學童到區外學校上學,正是區內學額不足的明證。部分家長亦擔心該校停辦後,其子女便會失去因有兄姊就讀該校而獲分配學額的計分優惠,可能被調派往較遠地區上學。
梁耀雄議員府批評教署政策僵化,指署方堅持校方已簽訂協議停辦,完全未有考慮區內人口增長對學額的實際需求,一成不變;認為這種做法與特首計劃撥地增建學校,以解決學位不足的政策背道而馳。
梁校長亦指出,環繞環翠村、茵翠苑、以及即將落成居屋和屋村一帶,就只有這間小學,校方絕對願意因應家長要求繼續辦下去。他又表示,該校一向極受家長歡迎,入讀率百分之百,申請入學率更高出學額的三倍。不少家長亦表示,該校是區內名校,口碑佳,是家長及子女選擇學校的首選。
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原本分為上、下午校,合共六十班,可容納二千多名學生,現巳縮減至只有上
午校,開辦小四至小六班級,共二十班,收生僅約八百人。班級數目現時仍按年不斷削減中。

教育署未能因應實際情況,拒讓馮瑞璋小學繼綾開辦。

<1998年5月東區星報>

馮瑞璋小學四載後停辦
家長炮轟教署執迷不悟


(星報專訊)教育署早前發出涌知,要求位於柴灣的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遵照四年前的協議,於二○○○年停辦,遭到該校學生家長們激到反對。區議員梁耀雄雖曾與家長代表約晤教育署反映意見,惟最終未能改變教署的決定。日前逾三百名家長於該校禮堂舉行了家長座談會,並邀得教署代表出席,討論有關的問題。
出席是次座談會的教署代表包括教育主任勞德貞、高級教育主任丁韻玉及助理教育主任黃婉燕。在大會上,家長們批評教署停辦該校並未顧及實際需要,只懂堅持多年前的協議,是彊化的做法。部份家長亦擔心子女年紀太小,一旦要他們誇區上學,可能存在危險亦勞民傷財;亦有家長指該校一旦停辦,其年幼子女因兄姊就讀該校而擁有優先入學的優惠亦會失去,要覓其他學校將更困難,認為這對他是是不公平。梁耀雄議員指出,近年內地新移民學童來港人數激增,達到六萬六千人,對學位需求構成壓力。另外,據九六年人口調查顯示,柴灣區六至十一歲兒童共有一萬九千多人,而柴灣區八間小學學生人數總和僅有七千二百多人,即只有約百分之三十六的學生能夠在原區就讀,逾萬學生需誇區求學,而且馮瑞璋小學是柴灣區中心的唯一一間小學,因此更有保留的需要。
不過,教育署高級教育主任丁韻玉卻重申,指該校於四年前巳協議在二○○○年停辦,而這是另一個辦學團體在筲簊灣開校的條件,故不能更改。她又強調小學學位是以學校網來計算,而本區的學校網內其實尚有二千多個空置的小學學位,不過可能有家長堅持子女要在原區就讀,或因個人喜好而不喜歡某些學校而己。雖然丁韻玉表示出席是次座談會是為了聽取家長意見,向教署反映考慮,但觀其堅持的態度,保留該校的機會恐怕不大。
梁耀雄議員在會後表示,預計到教署不會輕易改變初哀,所以座談會純粹為表達意見。他表示,稍後會上文件到東區區議會討論有關事件。


簽名支持續辦小學
本區臨時區議員梁耀雄,特於日前在柴灣地鐵站新翠花園出口外天橋進行簽名運動,反對政府強令柴灣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於二○○○年初停辦。梁議員表示,稍後將夥同家長約見教育署署長,並遞交收集到的簽名;以表達反對的聲音。他亦會嘗試爭取其他區議員的支持,再在臨區會上提出討論。

家長與子女齊舉紙牌,抗議教署浪費資源。

簽名支持續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