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夏濟安-《夏濟安選集》內地增訂版序
1999年5月

  1981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樂黛雲先生編選的《國外魯迅研究論集》,書中收錄夏濟安的《魯迅作品里的黑暗面》一文,這是大陸讀者和文學研究者首次知道夏濟安先生的大名,知道夏濟安在魯迅研究方面的獨到見解。但是,迄今整整十八年過去了,夏濟安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等更為廣大的領域里的研究成果和突出貢獻,卻仍不為大陸讀者所知,這實在是件遺憾的事。

  夏濟安(1916—1965),筆名夏楚、馬津等,江蘇蘇州人。曾先后就讀南京金陵大學、中央大學。1940年在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畢業后即留校任教。1943年赴內地,曾在昆明西南聯大教授英文。1944年至1948年執教北京大學外語系。1949年春從上海去香港,翌年秋赴臺灣,在臺灣大學外語系先后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55年春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文系進修一學期。翌年在臺北創辦《文學雜志》,主編這份對臺灣當代文學發展影響深遠的刊物長達四年之久。1959年春再度赴美,先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柏克萊州大學分校任教并從事研究,不幸因腦溢血而英年早逝。

  夏濟安的教學和文字生涯表明,他基本上屬于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學院派”,但他是力圖溝通“學院”與“文壇”的先行者。他去世后,臺灣文壇有人這樣評價他:

  他可以說是第一位從學院的圍牆里嚴肅而贊美地向一般創作文學伸出“援手”的人物:他的理論和批評一度成為自覺的小說作家底指針和鞭策;他創辦的《文學雜志》把“朝(學院)野(文壇)”的距離拉到粘合的程度;他的影響力透過臺大外文系的弟子,猶顯明地擴大。論中西文學的修養,夏濟安是海運開通以來少數翹楚之一;論見解,夏濟安所理想的中國新文學永遠擺在我們所追求的那一端;論文采,五四以來用白話文寫批評和翻譯的,沒有多少人可以趕上他。

  雖不無溢美之詞,大致上還是符合事實的。

  作為50至60年代海外文學批評界的代表人物,夏濟安的文學批評深得西方“新批評”理論的精髓,他強調文本細讀,注重精微的作品內析,主張“同情的批評”。他評魯迅小說和臺灣作家彭歌的長篇《落月》,他論中西現代散文和詩,他談歐美文學和文化,他說中國舊文化和新文學,處處可以清楚的看出態度的誠懇,分析的深入和觀點的純正。他在海內外“學院派”中率先高度評價金庸的武俠小說,更顯示了他文學史家的遠大目光。

  夏濟安留給后人的中英文著譯甚豐。英文的代表作是《黑暗的閘門》(TheGateofDarkness),1968年由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的就是這本《夏濟安選集》。這本精選集于1971年3月由臺北志文出版社初版,列為“新潮叢書”第六種,此時距夏濟安去世已經六年矣。書分“文學評論”和“小說與詩”兩大部分,后者展示了夏濟安多方面的文學才華。書前有陳世序,書后有夏志清跋。“文學評論”部分中的《魯迅作品里的黑暗面》原系《黑暗的閘門》中之一章,由香港著名作家、翻譯家、夏濟安生前友好林以亮(林淇)譯出;《評〈艾思本遺稿〉》、《論夏德》、《論狄達勒斯》、《維農陀》、“小說與詩”部分中的《傳宗接代》也都為英文,分別由他的學生白先勇、陳若曦、莊信正、柯麗美、江森等譯出,而今這些譯者也大都成為文壇名家了。

  為了填補內地出版夏濟安著作的空白,繼《夏濟安日記》之后,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再次推出《夏濟安選集》內地增訂版。增訂版抽出臺灣版“小說與詩”部分中的《蘇麻子的藥膏》和《耶穌會教士的故事》兩篇小說,新增“集外”和“附錄”兩大部分。“集外”部分收入夏濟安40年代初在上海光華大學《文哲》和《西洋文學》上發表的書譯、史學和文化評論八篇,從中可能體會夏濟安早年的文學和文化觀,看到夏濟安是如何在文學批評上起步的;還收入夏濟安后期為《文學雜志》寫的兩篇《致讀者》和為臺灣《現代文學》創刊而寫的《祝辭》,對進一步了解夏濟安的中國新文學史觀、對研究臺灣文學都足具參考價值。“附錄”部分收入夏志清根據夏濟安書信輯錄整理的夏濟安對中國明代至民國時期俗文學的許多精辟而有趣的看法,對把握夏濟安后期的文學史觀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