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科技 - 建築

建築歷史

    中國建築自其源始至於今,未嘗一時停止其活動,因其蛻變行為,故欲強為劃分時期,本為一種不合理且不易為之事。然因歷朝之更替文化活動潮平之起落,以及現存資料之多寡,姑分為下列各時期。

    一、上古原始時期(西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殷周戰國以來城廓宮室遺址雖已有多處確經認定,但尚有待於考古家之發掘。殷以前則尚無實物可考究。

    二、兩漢時期(西元前204年至西元220年),此四百餘年間為中國建築成年時期,建築事業極為活躍,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豐富,建築之結構形狀則有遺物可考其大略。但現存真正之建築遺物,則墓墓闕數處,他為間接之材料,如冥器漢刻之類。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元220年至西元290年),雖在五胡擾攘之破碎河山下,宮殿與佛寺之建築活動極為澎湃。而佛教之興盛則為建築活動之一大力。實物之在工藝表現上吸收有“希臘佛教式”之種種圓和生動雕刻,飾紋、花草、鳥獸、人物之表現,乃脫漢時格調,創新作風。遺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時期(西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統中國,定都長安,大興土木,為唐代之序幕。唐為中國工藝之全盛及成熟時期。因政治安定,佛道兩教興盛。宮殿寺現之建築均為活躍。天寶亂後,建築精華毀滅殆盡,現存實物除石窟寺陵墓外,磚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橋,唐末一木構佛殿,則為此期間最可貴之遺物。唐之建築風格,既以倔強粗壯取勝,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見長,誠蔚然大觀。

    五、五代宋遼金時期(西元906年至1280年),宋以後,中國之藝術,開始華麗細致,至宋中葉以後弱之勢,宋遼金均注重於宮殿之營建,其宮殿雖已毀盡,其佛寺殿宇之現存者,尚遍佈華北各省,至於塔幢,作風手法,增?嬗變不已,此期除遺留實眾多外,更有《營造法式》一書,為研究中國歷代建築變化之重要資料。

    六、元明清時代(西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此期成建築傳統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樣式之輸入外,更有耶穌會士輸入西洋樣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之刊行,則為清官式建築之准繩。最後至清末,因與歐美接觸漸繁,醒於新異,標准搖動,以西洋建築之式樣滲入都市,一時呈現不知所以之混亂狀態於民居市井中,建築之勢力日弱。

    七、民國時期(西元1912年以後),民國初年,建築活動漸為沉備。始歐美建築逐漸開拓其市埸於中國各通商口岸,而留學歐美之中國建築師亦起而抗衡,於是歐式建築之風大盛。近二十年來,建築師漸漸采其式樣以營建近代新建築者,自此而後,建築師對於其之建築樣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時代式樣之自覺,不若以前之惟傳統是遵。今後之中國建築,亦將如今後世界各處之建築,將減少其絕對之地方性。然因傳統、背景民族氣質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將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則尚有所待耳。

建築概況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曾經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科學技術得到空前的發展。中國的建築,既是實用的建設,又是文化的建設,它在世界建築中獨樹一幟。而宮殿的建築,就是集合了當時技術最高明的工匠,使用最好的材料而建成的。是當時建築技術和藝術最講究,擁有最高水準的建設。

建築分類

    中國的古代建築,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十種類型:

一、宮廷府第建築。如皇宮、衙署、殿堂、宅第等
二、
防禦守衛建築。如城牆、城樓、堞樓、村堡、關隘、長城、烽火臺等
三、
紀念性和點綴性建築。如市樓、鐘樓、鼓樓、過街樓、牌枋、影壁等
四、
陵墓建築。如石闕、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寢宮殿等
五、
園囿建築。如禦園、宮囿、花園、別墅等
六、
祭祀性建築。如文廟(孔廟)、武廟(關帝廟)祠宇等
七、
橋梁及水利建築。如石橋、木橋、港口、碼頭等
八、
民居建築。如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九、
宗教建築。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宮、廟、觀,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禮拜堂等
十、
娛樂性建築。如樂樓、舞樓、戲台、露臺、看臺等

    中國的建築是以木的架構居多,最基本的形式是在地面或臺基上立木柱柱上再架木梁梁上又再架木柱,就這樣層層遞進,逐漸做成屋頂的架構(圖一),在這架構上再鋪設瓦頂。而這架構的優點有很多,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牆倒房不塌」,是因為中國的建築是用立柱的方式而建,所以即使牆壁倒了,房屋亦不會倒下,故此房屋的牆可以十分靈活地處理。在北方寒冷的地方,可以用厚牆,在南方炎熱地方,可以用薄牆,而且因為不受力,所以牆和門窗可以用木的雕刻,室內裝橫較為自由(圖二),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而且防震力好,因為木架構的建築主要是以榫卯連結,加上木材本身具有很強的柔韌性,故此能減少因地震而出現的斷裂,加強安全。但可惜的是木架構,不及磚石結構堅固和耐用,加上木材本身怕火潮濕蟲類,所以木建築比起磚石建築的壽命短

    中國的建築是以群體佈局出現,大至宮殿,小至民房都是一樣,北京的四合院就是一個好好的例子(圖三),四合院是由多間房屋組合而成,並具有縱、橫軸線,即左右對稱前後對稱,主人住房在中間部份,子女用房在兩旁,形成一個院子,這就可以看出中國把主要的建築放在中央次要的就左右成對稱的排開。但有時,因為地勢問題,建築物並不能前後左右完全對稱,故只能因地勢而安排,好像蘇州網師園,就是採用自由佈局,這樣中國的建築才能創造出那麼豐富的面貌。

    中國的建築特點固然不只這樣,好像建築物的屋頂亦有二、三十種之多,這些一切一切,都留待其他的部份詳細分析。

建築特色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鬥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鬥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鬥接而成,故稱作穿鬥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幹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佈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佈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簷,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簷的梁枋斗拱室內天花藻井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製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鏇子彩畫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杆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築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佈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