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科技 - 醫學

    中華醫藥衛生文明五千年,前半期為啟蒙與奠基時期,對人體認識還很簡單,對疾病的描述也很原始,雖然實踐經驗不斷豐富,但理論探索病因分析還離不開巫術的幹撓,醫療器具雖很粗糙,飲食衛生、健身防疾病知識仍較實際,醫藥衛生水平由於尚處在造字時期,資料來源仍依口耳相傳後世追記,除據文物外,我們的認識多源於民俗傳說等。

    春秋戰國時期,是五千年醫藥衛生文明史後半期的開始階段,民間職業醫師逐漸形成行業,醫學家們經驗積累日益發展,且交流手段不斷進步,醫療技術逐漸豐富,對醫藥理論與疾病分類取得成績,特別是對巫術的否定,有很大的歷史意義。

醫療砭針

    中國最早之醫療器具為砭石、石針、骨針等。遠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砭石出土者不少,這種打製而成的砭石已應用於醫療,《左傳》記載有「美疢不如惡石」,其石即砭石,《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下多針石」,《內經》「其病多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或謂以石刺病者。由此可知,砭為針之先,針刺病當源於砭石,但最早之砭石仍屬以用於切開膿腫為主的醫療器具,漸發展為石針、骨針等是針具之改進。

神農嘗百草

    中國醫藥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藥而製九針以拯夭枉焉」,有尊「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一日而遇七十毒」,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藥」者,無不生動論述了遠古各氏族群體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醫藥經驗與知識。神農不單是農耕之祖,更為歷代醫學家奉為醫藥之祖。伊尹是奴隸出身的師,後為商湯之相,《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薑、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藥,故有「醫食同源」之論。後世尊伊尹為湯劑之創始者。從商墓出土之藥丸,可知三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已相當進步。

醫學分科與職業醫學家

    中國醫學發展到周朝時已有了分科制度,《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醫師為眾醫之長」、「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四為下」。分醫為食醫、疾醫、瘍醫與獸醫四科即營養、內科、外科與獸醫,各以技術與地位而有中士、下士之別,分別在醫師統領下掌管飲食營養,萬民內科疾病;腫、潰、金、折等等的外科病。專職醫師在中國出現是醫學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當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其代表人物為春秋時代之名醫醫緩與醫和。醫緩曾診晉景公病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針灸)不可,達之(藥療)不及,不可為也」,「病入膏肓」此成說即由此而來。醫和曾診晉候病指出其「過貪女色」,並非鬼神,強調了陰、陽、風、雨、晦、明六淫所引致寒、熱、末、腹、惑、心疾之理論,為中醫學脫離於神鬼病因走出了第一步。

醫療工具

    近數十年來,各地出土漢代醫藥衛生文物頗多。金銀醫針、醫工銅盆、銀灌藥器、銀漏斗等皆在1968年出土於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墓。金銀醫針真實反映了漢代針灸用針的形質;醫工銅盆則顯示出漢代醫工製藥器具的形質;銀灌藥器則用於為口噤病人灌餵藥食;銀漏斗為與銀灌藥器配合使用之器物。此外有彩繪經絡漆人,1993年出土於四川綿陽漢墓,其頭、胸、背、手部用紅色描繪有人體經脈十餘條,當為針灸銅人之先聲。

醫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國醫學之外科手術在近代由於客觀環境與自身原因而逐漸落後,但三國時代之華佗(?-208),安徽亳縣人,在前人基礎上曾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如《後漢書》、《三國志》均有華佗在可靠麻醉條件下,進行腸胃部分切除吻合手術成功的可信史實,《三國演義》還記述華佗為關羽中毒箭的上肢,進行刮骨療毒的根治手術,他還提出給曹操作腦部手術以根治其頭風眩的病証,不幸由此引致曹操的殺害。華佗不愧為中國外科鼻祖,他的針灸與醫療體育的「五禽戲」都同樣名震千古。

    張仲景(二至三世紀間),河南南陽人,正處戰事連年,疾疫流行的東漢末年,張氏家族二百餘人,十年間竟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七成死於傳染病,他勤求古訓,博釆眾方,將前人、當世與自己的醫療經驗撰成《傷寒雜病論》一書。該書開中國診療傷寒(傳染病)與雜病(臨床各科雜病)之先河,影響深遠,紀念其豐功偉蹟者代不乏人。特別自宋代始,醫學家們尊為醫聖,於其原籍建醫聖祠供奉,醫聖祠也成為歷代學者交流及學習張仲景醫術的重要場所。

    《傷寒雜病論》一書,其後由其私淑弟子王叔和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前者將傳染病發病過程分為六個症候群,分別以辯証論治思想為指導,進行診治;後者分述了內科、外科、婦科與兒科等各類雜病的脈、因、証、治原則與方法。兩書共同成為後世歷代醫學家臨床的軌範。

    李時珍(1518-1596),湖北蘄春人:從事藥物學調查研究數十年,藥農、漁夫、採礦者、捕蛇人以及醫生、知識階層等,皆是調查對象,參考圖書800多種,收藥60個類目共1892種,其中新增374種,繪製藥圖1109幅,附有醫方11096首,改正前人錯誤之處甚多。西元1596年金陵版首刊,逐漸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重視,有日、英、法、德、俄等文字的全譯、節譯本以及中文善本等,均流傳至許多國家。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