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藝術文化 - 音樂與樂器

    音樂是最觸動人心靈的藝術之一,無論是中國抑或西方音樂的歷史,均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自成體系的中國音樂文化,其起源可追溯至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當時是一種歌、舞、樂同源的綜合藝術。幾千年來在不斷吸收及融合各民族及地方音樂文化的同時,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大靈魂,亦影響了外國音樂文化。

傳說中的原始音樂

    傳說中的遠古音樂,充滿神祕色彩,因其特點是以歌、舞、樂三者融為一體的表現形式,故後人統稱其為「原始樂舞」。

    原始樂舞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反映部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代表特徵的音樂,如「朱襄氏之樂」說的是因乾旱求雨的事;「陰康氏之樂」是健身驅濕的樂舞; 「伊耆氏之樂」反映出先民以「臘祭」祈求豐收的願望;及「葛天氏之樂」勾畫出先民進入農業生產階段的生活圖景等。另一類則是與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密切相關的音樂,如歌頌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功績的樂舞便是。

    這一時期的樂舞內容,集中地體現出人類的生存行為,及求索於自然的心態。例如在 「葛天氏之樂」的樂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其中提到的八首歌曲中,《載民》是歌頌承天載民的土地;《玄鳥》是崇拜氏族的圖騰── 一種寓意吉祥的黑色小鳥;《遂草木》祝願茂盛的草木;《奮五穀》祈求五穀的豐收;《敬天常》歌頌上天的恩賜;《達帝功》歌頌上天的恩德;《依地德》歌頌大地的撫育;《總禽獸之極》祈禱上天多賜予鳥獸,使人民安居樂業。

原始時代的樂器

    在很多傳述原始時期的文獻中,不僅記載了當時音樂的大致形態,同時也涉及一些樂器。如《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提及:在遠古的朱襄氏時期,不僅風沙很大,而且氣候十分乾燥,植被散落,子種無果;這時有一個叫士達的賢人製造了五弦的瑟,用來求雨,以此幫助人們過安定的生活。其中的「五弦瑟」,可推斷為原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樂器。

    當然,也有很多歷代傳承和出土的音樂文物,可以印證中國有著很悠久的音樂文化歷史。如1985年,考古學家在河南舞陽賈湖村東的新石器時期遺址中,發掘出25支豎吹骨笛,專家們對其中的一支古笛進行了測定,證明它發出的音是一個完整的七聲音列。根據碳14的測定,這些骨笛距今約有8,000多年的歷史,它表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音高的概念。另外,現在出土的原始樂器中,數量最多的是塤,它的形狀通常多為卵形,平底,有一個吹孔,一個或若干個音孔。原始時期的塤也為研究古代音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例證。

音樂美學賞析

    每個民族的音樂都包含了對美的理解和追求,也能夠體現出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氣質和天性。最能夠展示中國音樂審美情趣和音樂精神象徵的,莫過於自古以來皆被中國文人所推崇的古琴了。諸如那些寄情於山水間的《高山》、《流水》、《醉漁唱晚》和《平沙落雁》等作品,在讚美了大自然的同時,亦在不經意中流露出超凡脫俗的境界。

    例如古琴曲《流水》所說的是關於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故事,千年來被廣為傳誦。《流水》全曲依據中國傳統音樂 「起、承、轉、合」 的結構,共分成四個部分,即:起部分,通過古琴所擅長發出的泛音,表現出幽山碧水、曠穀深潭的景象;承部分,以其如歌的旋律,表現出涓涓溪水匯流在一起;轉部分,伴以大幅度的滑音和「滾」、「拂」指法,表現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合部分,以再現的手法來營造呼應的高潮。我們的前人,在這生生不息的《流水》中,表達了一種遠大的志向,以及對所有生靈萬物的關懷和敬意。

    古琴編織出的意境美既有空靈、輕柔和淡遠,也有深沉、含蓄和執著,這便是中國文人始終如一追求的音樂境界。

宮廷雅樂與燕樂

    「雅樂」 是泛指在古代宮廷或在朝會儀禮時所用的音樂。它具體的活動包括祭祀天地、祖先、神靈,以及祝禱風調、雨順、豐收等。

    「雅樂」來源於周朝的「禮樂制度」。起初,它是反映古代特定時期的宮廷郊社、廟宇宗堂或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音樂,而當時並沒有統稱為「雅樂」。後來,歷代的君主相繼模仿,以示自己的「功成」是「正宗、正統」的延續。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雅樂」說法,在孔子刪修的《詩經》中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不少作品就是周代的「雅樂」。至秦漢以後,社會的動盪使「雅樂」在衰落中不斷散佚。到了隋唐以後,「雅樂」最終因脫離現實生活而日趨僵化。

    「燕樂」又稱為「宴樂」和「讌樂」,是泛指在宮廷宴會中所用的音樂。「燕樂」在隋唐時期最為興盛,而且風格多樣,以隋代的《七部樂》、《九部樂》和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最為突出。

古代音樂的藝術意境

    古代文人常以琴託志,藉音樂抒發和表現其人格特點。故不同時期的音樂,其意境塑造也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審美標準及人格追求。而孔子及莊子對音樂意境的追求可謂表率者了。
  
    孔子最先對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區分而評論,他認為「《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所謂「三月不知肉味」,達到了一種忘我超然的意境。在他看來,這種意境是「善」和「美」完美的結合,只有「善」的音樂才能達到「美」境界。「善」是音樂作品中最基本的審美標準,它的引申含義既有政治寓意,也有道德意味。「美」則是音樂的外在表現形式,其功能表現是為藝術性標準。孔子雖然肯定了形式「美」,但是他認為「善」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道家音樂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莊子,曾將音樂的意境劃分為三個層次,即「人籟」、「地籟」、「天籟」。在莊子看來,只有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下,才能領悟到「天樂」之音。他所說的「聽之以心」和「聽之以氣」的意思,就是主張用心、專一地融於自然中,達到通「天樂」的意境。從此意義上而言,「天樂」是超越自我的起點,而超越自我才是音樂人生的最高境界。這種冠之以「天樂」的審美標準,就是莊子所追求的音樂意境。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