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科技 - 印刷術

印刷術的起源

    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東西方各國在古代都有印章石碑印花板複製技術,為何印刷的發明卻完成於中國?   

    印刷離不開紙,而中國是發明造紙術的國家。有了紙以後,人們經歷長時間抄寫讀物,對新型複製技術就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此外,雕版印刷需要反體刻字的技術。而把反體字印蓋在紙上的技術,中國最晚至魏晉已經出現,大規模紙拓儒家經典則出現於南北朝。反觀世界各地雖然均有石刻,但以紙拓碑刻反體文,則是中國特有的現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把有許多文字的
木印印在紙上作護身符,並且製成圖文並茂的木版。這樣的逐步發展,最終演變成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印刷術在西方

    十五世紀後期及十六世紀早期,印刷術的傳播對西方的思想和社會都有深刻的影響。它激發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興起;而這兩個運動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印刷術的發展。西方學者曾指出,"西方世界現代文明進程中的幾乎每一項成就、都以不同的方式與印刷術的引進和發展有聯繫。"首先,印刷術能使書籍廣泛發行,這意味教會對知識的壟斷被打破,從而為發展新學問開拓道路。另一方面,印刷術促進了歐洲民族文學的發展,從而促進民族主義興起。由於當時的書籍多以不同的歐洲民族語言出版,不同民族的語言詞彙語法結構拼法發音等可透過印刷品得以固定,這不單促進通俗文學的發展,還促使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確認。

中國的印刷藝術

    中國雕版印刷中的插圖直接代表了版畫刻印藝術。版畫的發展次序首先是宗教畫,其次是實用畫,最後是藝術畫。

    版畫在發展過程中成了高度精美的藝術,這不單表現在其概括主題事物的技巧上,也表現在它的佈局和雕刻的風格上。一幅精美的版畫不單需要匠師純熟的刀法,還需要工匠個人對藝術的瞭解。中國的餖版彩印便証明瞭這一點,它要求設計者、刻工和印工之間對原作的心領神會。木刻和插圖起了實用和美學的雙重作用,作品所體現的往往是一代風騷,是整個時代的思想、觀念、史實和個性。

彩色印刷

    早期書版和版畫多印成單一墨色,為求彩色效果,有時在版面線條內上色,但一次只能完成一份。為求多重複印,則在一版不同部位填上多種色料,刷印後即呈不同顏色,這是彩色印刷的最早形式。據載,北宋時以此法印插圖和紙幣"錢引"。金元以後,單版多色印刷繼續發展,且有實物遺存。

刻印與版畫

    版畫從早期樸拙的版刻,到後期栩栩如生的畫面,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要暸解刻版技術的發展,需要透過具體作品的比較。版畫種類廣泛,既有人物畫,又有山水花鳥畫等。就鐫刻技術而言,人物畫的難度較大,技術性強。然而,山水花鳥畫是在人物畫出現以後才逐步發展的,人物版畫因而具有代表性。因此分析版畫的藝術性,宜以人物版畫為主。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