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 地理

地理特色與古埃及王國的發展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角,東有阿拉伯沙漠、西有撒哈拉沙漠、北有地中海尼羅河由南向北流貫埃及,宛如一條綠色生命線置於沙漠中。古埃及的可耕地就分佈在尼羅河兩岸及尼羅河三角洲上。

    1981年11月,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於第二次試飛時,它的強力遙測系統發現了今日埃及西南沙漠下面有一個較尼羅河谷大25倍的地下河谷。這一發現證明了科學家與考古學家的推論,大約在西元五萬年前至兩萬年前,目前這片世界最乾旱的地區曾經是樹林密佈的森林。後經過兩次大乾旱才使得非洲東北的地理環境改變,只有尼羅河河谷極少數綠洲才適合人居住。氣候的變化造成民族的遷襲,也迫使原始埃及人向尼羅河河谷集中,並由狩獵轉為農耕。而埃及人的生活也隨尼羅河的漲落而起舞(金觀濤與王軍銜, 1979)。

    尼羅河漲落模式數千年不變。每年的五月枯水期河水清澈透明六月因上游的雨季水量增加,帶來大量腐敗的植物河水變綠並發出臭味七月開始氾濫,夾著大量肥沃的沖積物,河水變的混濁、呈現紅赭色十一月中河水退去,尼羅河兩岸留下一層厚厚的淤泥,據資料顯示每年土地的增高量在0,3-1毫米間(金觀濤與王軍銜)。

    尼羅河每氾濫一次原有的土地便不存在。這促使古埃及人發展出精確的土地丈量,經常性的丈量活動累積了計算的經驗,也影響著後世科學的發展。希臘的哲學家西羅多德就曾提到有丈量活動才有幾何學的誕生。

    在尼羅河起漲間,埃及人也建立了複雜的水利系統,以利枯水時期有水灌溉。聚集在尼羅河谷的古埃及人,最早是以村落的方式聚集,每一個村落,各有自己崇拜的神自己的語言,農業經濟上也自給自足。在封閉的村落間,古埃及如何從散居各地的部落集結成州(以希臘話發音為諾姆),再漸形成有組織的國家,是考古學者與歷史學家不斷嘗試解答的問題。

    而其中尼羅河氾濫在古埃及共同社會意識的形成扮演了微妙的角色。埃及人可能為了土地引發村落間的爭執。也可能為了加強水利系統而增加村落間的合作互動多了,原來封閉的村落間開始建立了共同語言制度組織(金觀濤與王軍銜)。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