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 歷史

    早在西元前約2500年,在現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穆罕耶達羅的遺跡留有許多這個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文字,並挖溝渠運河,在堡壘之下的城市是在一嚴謹計劃下築成的,神廟、住宅、浴室、街道幾何形的佈局衛生系統的設計排水溝、運河等。出土的遺物非常豐富,包括黃金首飾寶石、經雕刻過的石頭青銅土塑小雕像等。黃銅和青銅多半用於製造器具武器陶器通常以輪狀捏製,用火燒成,並繪上幾何、花卉和動物等圖案。 

亞利安人入侵

    約在西元前1500年,亞利安人中亞大平原越過興都庫什山山口入侵印度,亞利安人成為今日許多印度人的祖先,其記載最早見於一本有關宗教儀式的詩歌集<梨俱吠陀>。其語言是早期的梵語古伊朗語十分接近。而達羅毗茶人進入南印度,成為南印度人的祖先,原住南印度的土著部落,則遁入山林

早期的亞利安文明

    亞利安人建立社會階級,因此產生種姓制度,各村落均為自治村里是由族長長老主持,村民自給自足,很少與其他社區往來;亞利安人是由國王統治的部落和種族組織吠陀經典中有關戰爭的記載甚多。亞利安人種植穀物,使用金屬器皿,用牛耕作,也會駕御輕便的馬車

吠陀時代

    「吠陀」古印度教經書,是「神聖的知識」「知識」之意。吠陀有四個,依時間順序為黎俱吠陀( Riga Veda)、娑摩吠陀( Sama Veda)、耶柔吠陀 (Yajur Veda)和阿闥婆吠陀( Atharva Veda),另外還有兩部史詩,即《拉瑪雅拉》 (Ramayana)和《大戰書》 (Mahabharata)兩部史詩,也有助於對雅利安人早期文化的評估。 

亞歷山大東征

    西元前326年入侵印度,征服其西北地區 

孔雀王朝

    旃陀羅笈多統一印度北部,首都在華氏城(今巴特那)是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建立之始。此時疆土幾達整個印度及中亞一部分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知名的君主,期間征服許多鄰近部落,擴大領域,性情原很暴戾,即位後第九年,率軍遠征羯陵加,這場戰爭改變了阿育王,受到佛教教義戒殺生的影響,他誓言不再戰爭,並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國的資源奉獻於宣揚佛陀的教誨,成著名的仁君。他組織一個宣傳佛教的團體,此團體走遍整個印度半島錫蘭,可能也傳到東南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希臘城邦的貴族曾接見這些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僅只是印度的地區性宗教,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他從不厭倦對改善百姓物質和精神上的努力,也實踐宗教寬容的精神。對於發展印度的建築和藝術有卓越貢獻。孔雀王朝末年,王權衰落,印度重新分裂為許多國家。 

黃金時代

    約西元120年,中亞的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為貴霜王朝,自320年到500年為笈多王朝,是梵語再生的時代,成為學術藝術醫學中心,同一時期南印度也發展出另一文明,南印度人遨遊海上,建立不少殖民地

受侵時期

    從西元450年到1400年,印度受到許多外族入侵,首先是中亞的匈奴人,8世紀早期的阿拉伯來的回教徒,11世紀後期波斯阿富汗來的回教徒,1398年鐵木兒(中國元朝)攻下德里

蒙兀兒王朝

    拔巴於1526年入侵印度,阿克拜大帝征服整個北印度阿富汗,且將其勢力向南伸展至哥達維利河蒙兀兒帝國控有阿富汗和印度部與部,為一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帝國在17世紀漸衰並分崩,但仍在德里維持小局面,至1857最後一位皇帝巴哈都皇二世Bahadur Shah Ⅱ為英人所廢,並流放至仰光

十五世紀新航路發現後

    至列強在印度民族主義興起撤出印度,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707-1815年,兩國因爭奪對印貿易而產生的軍事對抗,結果英國獨霸印度,給印度帶來厄運。第二階段是1815-85年,英國在印度建立帝國第三階段是1885-1947年,此時印度民族運動不斷發展,迫使英國當局不得不放棄統治權,但所有關於尋求印度政治統一的努力都告失敗。1858年印度成了英國統治的殖民地,給印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傳統手工業被摧毀,農民陷於極端貧困狀態。印度成為英國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民族主義運動也應運而生。 

獨立

    印度人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以「非暴力主義」「消極抵抗」抵制英國。經過艱苦的爭取,1947年英國終於離開印度,使印度走向獨立發展之途,然而領土卻告分裂,因為宗教因素,印、回分治成為印度巴基斯坦。後彼此間的仇殺事件不斷,甘地也為此捐軀,1965印、巴因喀什米爾問題發生戰爭,1971為東巴基斯坦問題再度交戰,東巴獨立孟加拉國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