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君主列表
扶餘
扶餘,也作扶余或夫余,是古東北亞民族之一,也是朝鮮民族族源之一。相傳解慕漱首先建立扶餘國。古朝鮮的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都是來自扶餘人。漢武帝年,扶余開始向漢朝進貢。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王曾來到洛陽。從公元前2世紀立國到公元494年東扶餘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
扶餘人聚居於今日中國東北,那裡穀物豐盛,餘糧頗多,所以扶餘人的性格都很溫厚。西漢時期被劃入玄菟郡,之後到了三國時代,遼東半島被公孫氏支配。後來扶餘受到鮮卑的攻擊,慢慢步向衰亡,最後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滅亡。
扶餘系民族包括:北沃沮、東沃沮、濊、高句麗等。百濟的王室亦自稱源自扶餘,並曾採用「南扶餘」這個國號。百濟王有姓扶餘的、或有姓余的。
疆域
扶餘的起源地位於今黑龍江省的松花江流域中心。扶餘最強盛之時,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中國三國時代的一里約有今日450m,方圓二千里即約900公里的範圍)。
歷史
北扶餘
東扶餘
卒本扶餘
參見:卒本扶餘
南扶餘
南扶餘(남부여)由百濟聖王於538年成立。後來改名為「百濟」。
卒本扶餘
卒本扶餘(졸본부여)是古朝鮮民族扶餘人所建立的一個國家。
相傳高句麗的立國者、東明聖王朱蒙本身是北扶餘人。後來逃難到卒本扶餘,並娶了國王的二女為妻。他後來在為書建立紇升骨城,並改國號為高句麗。
馬韓
馬韓是古代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忠清·全羅兩道)定居的韓族。在中國的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南部三韓之一,位於帶方郡南方,鄰接黃海,東為辰韓。馬韓為定居民族,已懂得種植穀物、養蠶。
尚是部落社會,根據《三國志》記載,全國由54個城邦組成。城邦沒有城郭,皆同屬一個部落,而每個部落皆有首領。勢力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稱做臣智,其次稱做邑借。
三國志-魏書-東夷-韓曰:「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辰韓者,古之辰國也。 」
馬韓後來其中一個城邦伯濟所滅。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武康王(哀王) | 子準(卓) | 前161年—前157年 |
安王 | 子龕 | 前157年—前132年 |
惠王 | 子寔 | 前132年—前121年 |
明王 | 子武 | 前121年—前90年 |
孝王 | 子亨 | 前91年—前51年 |
襄王 | 子燮 | 前51年—前46年 |
元王 | 子勤 | 前46年—前20年 |
稽王 | 子貞 | 前20年—2年 |
子學 | 2年 |
於山國
於山國 (우산국)是在朝鮮的三國時代的古國, 領土包括了郁陵島和於山島.
三國史記說明了新羅的將軍異斯夫(이사부)在512年攻打於山國.
韓國人相信古代名稱的於山島是和日本爭執的獨島 (竹島), 但有其他的歷史家卻又說於山島是佔領在郁陵島接近的竹島 (不是和日本爭執的獨島).
伽耶
伽倻亦稱加耶、伽耶(朝鮮語/韓語:가야)是朝鮮三國時代的一個小聯盟。
歷史
伽倻很可能是弁韓聯盟的後裔,但關於此聯盟早期歷史的歷史記載甚少。一些學者(Cheol 2000年)則認為伽倻是在公元三世紀晚期逐漸形成的。
耽羅
耽羅(탐라),是曾位於今日濟州島的古國名。
耽羅國首次出現在歷史上,是記載在中國的三國志當中。
根據三國史記的紀錄,耽羅國曾於476年服屬於百濟,並遣使朝貢。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唐軍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
新羅滅亡後,938年耽羅服屬於高麗。1105年高麗在當地置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1274年耽羅成為元朝的直轄地,直到1294年才歸還。1404年代高麗而起的朝鮮廢除星主,1406年置濟州牧使。
朝鮮三國時代
朝鮮三國時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三個國家高句麗(前37年-668年)、新羅(前57年-935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三國時代和之前存在的小國家和民族國家包括伽倻(42年-562年)、東穢濊、沃沮、扶余、於山國、耽羅等國。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濟後,新羅又征服了高句麗,因此結束了三國時代,創立了統一新羅時代。
三國的名稱被用於朝鮮史書《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的標題。
百濟
百濟(前18年-660年)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 在朝鮮,百濟與高句麗,新羅一起被稱為三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前期-慰禮城時代
根據中國的史書《三國志》所記載,百濟又名伯濟,原是馬韓的其中一個城邦。
但根據朝鮮半島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百濟在公元前18年由溫祚王創立,他帶領一群人從扶余王國(在今中國東北境內)出發,到達朝鮮中部的漢水流域。
另外,根據朝鮮另一本史書《三國遺事》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的創立者朱蒙(東明王)的兒子。朱蒙因受迫害而逃離扶余,來到了卒本地區(位於現今桓仁地區),在那裡與當地首領延勃的女兒昭西奴結婚並創立了高句麗王國。當朱蒙在扶余原配的兒子到達高句麗後,找到了他的親生父親並成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瑠璃王。朱蒙與當地首領女兒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認識到瑠璃王繼位後,他們在高句麗將不受歡迎。因此兩兄弟俱定離開高句麗並與他們的跟隨着一起向南。聽從跟隨者建議,溫祚在慰禮城(現在的首爾)建城,並立國號「十濟」。但是沸流不理睬這個建議,認為臨海而居更好,併在彌鄒忽
(今仁川)建城.
可是在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着。沸流因為無視建議的羞愧而自殺。彌鄒忽的百姓於是搬遷到慰禮城,溫祚王也高興地接納了他們並改國號為「百濟」。
居住在慰禮城的百濟百姓由於受到馬韓的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人的騷擾。而他們的都城亦經常在漢江兩岸不停的搬遷。至今,首爾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鄰近青瓦臺)及夢村土城(鄰近松坡區)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這個名稱,以見證昔日的歷史。
在古爾王(234年-286年)的統治時期,王國的國家制度得以鞏固。《三國史記》記載,在漢江盆地的馬韓有一個小城邦叫做百濟。345年,百濟作為一個國家首次出現在中國的記錄中。
近肖古王(346年-375年)通過與高句麗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在戰爭中,殺死了高句麗國王,同時向南併吞了馬韓群落。在這個時期,百濟積極地吸收了中國文化和技術。在這個時期,百濟達到了他的權力頂峰。
文化發展
在近肖古王的統治時期,百濟的疆土包括現在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由於與日本九州統治者的持續的親善關係,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同時大量的百濟移民流入日本並最終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大量的貢獻。這樣的例子包括在奈良(一個以百濟詞「王國」命名的城市)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除此以外,百濟貴族在日本接受教育,同時日本的皇室採用百濟語言授課。
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現在的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即他是桓武天皇的後代,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武寧王的嫡系子孫。
百濟 (백제 Paekche) 歷代王及其在位時間
王稱號 | 韓文 | 年份 |
溫祚王 | 온조왕 | BC18∼AD29 |
多婁王 | 다루왕 | 28∼77 |
己婁王 | 기루왕 | 77∼128 |
蓋婁王 | 개루왕 | 128∼166 |
肖古王 | 초고왕 | 166∼214 |
仇首王 | 구수왕 | 214∼234 |
沙伴王 | 사반왕 | 234∼234 |
古爾王 | 고이왕 | 234∼286 |
責稽王 | 책계왕 | 286∼298 |
汾西王 | 분서왕 | 298∼304 |
比流王 | 비류왕 | 304∼344 |
契王 | 계왕 | 344∼346 |
近肖古王 | 근초고왕 | 346∼375 |
近仇首王 | 근구수왕 | 375∼384 |
枕流王 | 침류왕 | 384∼385 |
辰斯王 | 진사왕 | 385∼392 |
阿華王 | 아신왕 | 392∼405 |
腆支王 | 전지왕 | 405∼420 |
久爾辛王 | 구이신왕 | 420∼427 |
毘有王 | 비유왕 | 427∼454 |
蓋鹵王 | 개로왕 | 475∼475 |
文周王 | 문주왕 | 475∼477 |
三斤王 | 삼근왕 | 477∼479 |
東城王 | 동성왕 | 479∼501 |
武寧王 | 무녕왕 | 501∼523 |
聖王 | 성왕 | 523∼554 |
威徳王 | 위덕왕 | 554∼598 |
恵王 | 혜왕 | 598∼599 |
法王 | 법왕 | 599∼600 |
武王 | 무왕 | 600∼641 |
義慈王 | 의자왕 | 641∼660 |
中期-熊津時代
在那個時期以後,百濟在持續的來自高句麗的向南的軍事威脅下撤退,公元475年,
首都漢城被高句麗的侵略軍所蹂躪。這次入侵後,百濟遷都熊津(現在的公州),與新羅簽訂對抗高句麗的軍事合作條約。
後期-泗紕時代
公元538年, 聖王移都泗紕(現在的扶余郡),
並重新鞏固了皇權,把他的王國重建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余(意為南部扶余--提及扶余國,百濟的發源地)。
文化發展
泗紕時代目睹了百濟文化的全盛期,以及佛教的發展,佛教和工匠,工藝品和皇族習俗一起傳到日本。
武寧王的陵墓,儘管按着中國拼鑲磚墓的形式建造並受到中國進口物品的影響,也包括了許多百濟傳統的隨葬物品,如金質冠飾,金質耳飾。 墓室習慣也按照百濟獨特的傳統。
這個陵墓被認為是熊津時代的代表性墓葬。
從扶余郡百濟王陵園的古代佛教寺廟出土的豪華的金銅大香爐(백제금동대향로)被認為是百濟文化的精髓, 鮮明地展示了百濟成就的巔峰。
百濟文化的創造力和卓越可以從香爐的頂部紋飾上的精巧和優雅的蓮花造型, 輝煌和美麗的磚的圖案, 陶器風格的流暢線條的魅力,和流暢和優雅的碑文書法看出。
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龐,華麗卻優雅的百濟寶塔顯示了這種創造力與佛教的關聯。
百濟滅亡
公元七世紀中葉,隨着新羅在朝鮮半島中南部的影響力的增長, 百濟開始失去了他在這個地區的影響力。最終,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蘇定方,聯新羅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
首都泗紕最終被攻陷,唐派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但其卻意外地死亡,而隨後達到百濟的劉仁願留守軍。可是百濟遺民聯合日本反唐。663年唐派劉仁軌,在白江口戰鬥破日本援軍,百濟平。後來,新羅反唐,導致了百濟故土被新羅吞併。
百濟王族禪光留日本,其孫子在日本傳百濟王統。
新羅
新羅(公元前57年-935年)是在朝鮮半島上與高句麗、百濟並存的王國,被稱為三國時代。首都為金城(今慶州)。
歷史
據傳說,新羅的始祖赫居世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公元前57年,赫居世被居住在今韓國慶尚南北道和洛東江一帶的辰韓六個部落推舉為國王(當時叫居西干),稱國號為徐那伐。建國初期,王位由辰韓部落中勢力強大的朴氏、昔氏、金氏三家貴族交替。公元356年,來自金氏的奈勿王繼為後,金氏開始世襲王位。
直到公元3世紀,新羅仍限於今韓國慶尚南北道東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區。5世紀末,新羅在全國重要地點設郵驛,修官道,在慶州設集市。502年新羅廢除奴隸殉葬制度。503年正式定國名為「新羅」,原來的「居西干」、「次次雄」、「尼師今」、「麻立干」等稱呼改為「國王」。505年實行州、郡、縣制度,建立起效仿中國中原王朝中央集權的政權。
從6世紀初起,新羅走上向外擴張的道路。公元512年,新羅佔領於山國(今郁陵島);532年吞併本伽倻(今洛東江下游慶尚南道);562年完全併吞了大伽倻(今洛東江中游慶尚北道)。同時,新羅通過同高句麗、百濟的戰爭,佔領了漢江流域和今江原道安邊等地。到真興王(公元540年至576年在位)的時候,新羅的疆域已經擴大到包括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整個洛東江流域、中部的漢江流域和今咸鏡南道一帶的廣闊地區。
643年,新羅第一個女王善德王開始和唐朝交往,之後中國儒家思想傳入新羅,同時新羅開始效仿唐朝的律令制度進行改革。新羅和唐朝的聯軍660年滅亡百濟,663年在白村江口擊敗倭軍,668年滅亡高句麗,朝鮮進入了統一新羅時代。
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置了熊津都督府等5個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下轄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676年唐朝把安東都護府遷到了遼東;735年唐玄宗將浿江(今大同江)以南劃歸新羅所有。新羅首次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
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780年武烈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尼師今(이사금或니사금),亦作爾叱今、尼叱今(이질금)、齒叱今(치질금)、慈充(자충)或齒理(치리),是新羅早期對國君的稱呼,意思是「牙齒留下的痕跡」。這個稱呼用在新羅第3代至第16代君主。
根據《三國遺事》卷一:「言謂巫也。世人以巫事鬼神尚祭祀。故畏敬之。遂稱尊長者為慈充。或雲。尼師今。言謂齒理也。初南解王薨。子弩禮讓位於脫解。解雲。吾聞聖智人多齒。乃試以餅噬之。古傳如此。或曰麻立干(立一作袖)金大問雲。麻立者。方言謂橛也。橛標準位而置。則王橛為主。臣橛列於下。因以名之。史論曰。新羅稱居西干。次次雄者一。尼師今者十六。麻立干者。四羅末名儒崔致遠作帝王年代曆。皆稱某王。不言居西干等。豈以其言鄙野不足稱之也。今記新羅事。具存方言亦宜矣。」
善德王:新羅第二十七代君主。姓金氏,名德曼。父真平王。以貞觀六年(632年)即位。在位十六年,以聰明著稱。當時唐太宗送給她三色畫牡丹。紅紫白以其實三升。善德王見畫花說:此花定無香。仍命種於庭。待其開落。後來果如其言。第二次在玉門池,冬月眾蛙集鳴三四日。國人很奇怪去問善德王。善德王急命角干(官名)閼川、弼吞等。領精兵二千人。速去西郊的女根谷,那裡必有賊兵。掩取殺之。二角干受命各率千人到西郊。富山下果然有一個女根谷。藏有百濟兵五百人,並取殺之。又有援兵一千二百人來。亦擊而殺之。一無孑遺。
當時群臣問善德王怎麼會知花蛙二事。善德王說:畫花而無蝶。知其無香。這是唐帝欺寡人之無耦也。青蛙有怒形兵士之像。玉門者女根也。女為陰也。其色白。白西方也。故知兵在西方。男根入於女根則必死矣。以是知其易捉。於是群臣皆服其聖智。
真興王:新羅第二十四代君主(公元540年至576年在位),即位時年十五歲,由太后攝政。
文武王,名為金法敏,是新羅第三十代的國王,在位時間從公元661年到681年。
文武王是新羅二十九代太宗武烈王金春秋的長子,生母文明王后為名將金庾信之妹。他繼承了太宗武烈王的王位,在位期間達成了朝鮮半島的三國統一。
650年曾遠赴唐朝,獲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為新羅兵部令。660年與蘇定方率領的唐軍聯合滅亡百濟,661年即王位。668年與唐軍聯合攻破高句麗首都平壤,高句麗滅亡。之後擊退唐軍,確保了新羅勢力延伸到整個百濟和一部份的高句麗故地。
高句麗
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寫作高句驪。是古代位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民族國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夫余人,粟末靺鞨,古朝鮮遺民。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屬於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歷史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鄒牟王)所建,起初建都於紇升骨城(今中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此地屬於中國漢朝的玄菟郡高句麗縣,具體是因為有此縣名才形成國名與民族名,還是因為先有高句麗人的形成才確定該縣名,目前尚有爭論。但高句麗國家最早淵源於中國漢朝郡縣範圍之內,是確鑿無疑的。
朱蒙建國後,沸流國(在今富爾江流域)來降。公元前32年,又發兵征服長白山東南(約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滅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類利)時,因先受夫余、鮮卑攻擊,將王城由紇升骨城遷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又開始發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親率兵攻夫余,殺其王帶素,將來投的萬余名夫余人安置國內。接着,公元26年又通過兼併蓋馬國(在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國王,收其地為郡縣。鄰近的句茶國王同年舉國來降。
公元53年,宮繼位(稱太祖大王,或曰國祖王),隔兩年攻取東沃沮(亦稱南沃沮,在今朝鮮咸鏡南、北道),後又攻取東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區,拓地至日本海,並迫使夫余稱臣納貢。為佔有人煙稠密、物產富庶的遼東地區,宮及以後諸王對遼東地區擴張,先後受到東漢王朝、公孫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擊,有幾次幾瀕臨滅亡。
313年,高句麗取回了原被漢朝統治的地方樂浪郡,但向南進一步的發展也受到強大阻力。369年發兵2萬侵百濟敗還,百濟於371年傾全國之力發兵北上,圍平壤城,故國原王(名斯由,亦曰釗)出城拒戰,中矢身亡。自宮以後至此約200年間,高句麗在發展中再度受挫。
為了重振基業,丘夫(小獸林王)繼位後,將其主要精力用於內政:倡導佛法,統一思想;再建學校。經過十余年的治理,經濟有了發展,軍事實力增強。384年伊連(故國壤王)為王,次年又開始向外發展。特別是談德(一名安,稱廣開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後,對新羅、百濟、夫余等鄰近民族和地區進行掠奪和兼併。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長壽王高巨連將都城遷徙到今天朝鮮境內的平壤地區。
隋朝建立後,由於高句麗對於隋朝的封貢關係的要求採取對抗態度,隋朝對高句麗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征伐,可是都失敗了。隋朝自身反而由於國內起義而滅亡。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王朝唐朝仍然敵視,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討雖然重創了高句麗的國力,仍然沒有能夠實現滅亡高句麗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標。直到公元668年(中國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朝和新羅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
公元677年唐朝因為新羅和高句麗遺民的抗唐活動,安東都督府退移到新城(遼寧省撫順),把寶藏王冊封安東都督朝鮮王,統治高句麗遺民。公元681年寶藏王企圖復國。公元686唐朝把寶藏王之孫高寶元冊封朝鮮郡王,但沒有實現統治高句麗遺民。
大部分高句麗遺民經過抗唐戰爭建立渤海國。一部分成為唐朝的臣民(包括唐朝名將高仙芝的祖父),另外一部分融入新羅突厥。
唐朝在高句麗舊地設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對遼東地區的統治,但是由於統治政策的失誤,新羅利用高句麗遺民的復國運動,以及唐朝西方出現了強敵吐蕃而不得不將戰略重點西移的原因,唐朝最終放棄了高句麗舊地大部分地區的統治,這一地區逐漸為新羅渤海和後來的王氏高麗王朝所侵奪。但直到元朝,中國的中原政權或地方政權,如契丹(遼)、金朝、元等仍控制有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和鴨綠江以東的部分地區。明朝時,明朝下令鴨綠江以東的女真部落西遷,正式明確鴨綠江為中國與朝鮮國家間的界河。高句麗在鴨綠江以西的領土,自渤海國滅亡後,一直屬於中國的歷史疆域範圍。
爭論
中國歷代正史均將高句麗列為中原王朝四圍的外夷進行介紹。王氏高麗自稱繼承高句麗,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混淆,認為兩者有繼承關係。關於中國史書將之混淆的原因,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
朝鮮歷史上的史書自高麗王朝時期的《三國史記》開始,也將高句麗作為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進行記載。《三國史記》在高句麗寶藏王本紀後對高句麗歷史做了總結:「論曰,玄菟樂浪,本朝鮮之地,……近也,高句麗自秦漢之後,介在中國東北隅,其北鄰皆天子有司,亂世則英雄特起,僭竊名位者也。可謂居多懼之地,而無謙恭之意,侵其封場以仇之,入其郡縣以居之,是故兵連禍結,略無寧歲。及其東遷(此謂遷都平壤——馬注),值隋唐之一統,而猶拒詔命以不順,囚王人於土室,其頑然不畏如此。故屢致問罪之師,雖或有時設奇以陷大軍,而終於王降國滅而後止。然觀其始末,當其上下和、眾庶睦,雖大國不能以取之,及其不義於國、不仁於民,以興眾怒,則崩潰而不自振。故孟子曰:『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左氏曰:『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有味哉斯言也。夫然則凡有國家者,縱暴吏之驅迫、強宗之聚斂,以失人心,雖欲理而不亂、存而不亡,又何異強酒而惡醉者乎?」《三國史記》作為高麗王朝史學的代表作,對於高句麗不服從中國王朝的封貢秩序抵抗中國王朝,沒跟新羅百濟合作抵抗找來滅毀自國的行為,持否定的態度,體現了以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為朝鮮民族國家發展的正朔的立場,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王氏高麗並不將自己視為只有高句麗的繼承體。
對於高句麗的歷史歸屬,中國、朝鮮和韓國的現代學者自20世紀後期以來存在較大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建國之後,將高句麗視為朝鮮歷史,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逐漸扭轉了這種觀點,目前已經基本形成高句麗歷史屬於中國歷史範疇,高句麗國家是中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高句麗民族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的主流觀點,其依據主要是:高句麗民族和國家的形成在中國的歷史疆域範圍內(漢朝四郡)、其後雖然都城遷移到今天的朝鮮境內、但也沒有脫離漢朝四郡的範疇,高句麗滅亡以後又首先成為中國的郡縣。由於高句麗人大多數融入渤海國,一部分流入新羅並構成現代朝鮮民族的一個來源,持此觀點的中國學者通常不反對朝鮮和韓國將高句麗也視為朝鮮民族和國家的淵源之一。
朝鮮與韓國在20世紀實現國家和民族獨立之後,分別進行了高句麗史的研究,其共同的特點是認為高句麗是朝鮮歷史上的國家,並且漢朝四郡本來朝鮮之地,高句麗曾經英勇的抵抗過中國的侵略。朝鮮學者認為,朝鮮史學以只新羅為主體的敘述是錯誤,高句麗新羅百濟—新羅渤海—高麗才是朝鮮歷史的正統,這種史學觀點被認為與朝鮮希望確立半島北方為「正朔」有關。韓國在建立後的二十年內,主流史學界對高句麗問題均不重視。但是進入七十年代以後,隨着經濟騰飛,國力強盛,興起了「高句麗熱」。韓國軍方出版的歷史讀物,聲稱要追憶起「我們民族在滿洲原野馳騁的榮光」以及「民族獨立和雄飛的歷史」。
對於高句麗歷史歸屬問題的爭議,目前仍停留在學術界和民間,中、朝、韓三國政府對此都保持了緘默和不對抗的態度。
世界文化遺產
朝鮮從2000年開始申請世界遺產名錄,當初在2003年舉行的第2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巴黎會議上準備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過由於中國的反對,未能列入。中國從2003年才開始了申請。在這樣的過程下,在2004年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蘇州會議上,朝鮮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麗墓葬群)和中國東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分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兩項獨立的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處及貴族墓26座-- 王城: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線0626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2378號墓、七星山0211號墓、七星山0871號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0992號墓、將軍墳及1號陪葬墓。
貴族墓:角抵墓、舞踴墓、馬槽墓、王字墓、環紋墓、冉牟墓、散蓮花墓、長川2號墓、長川4號墓、長川1號墓、禹山3319號墓、五盔墳1號墓、五盔墳2號墓、五盔墳3號墓、五盔墳4號墓、五盔墳5號墓、四神墓、禹山2112號墓、四盔墳1號墓、四盔墳2號墓、四盔墳3號墓、四盔墳4號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龜甲墓。
高句麗瑠璃王
高類利(고유리,?—18年),亦作瑠璃王或瑠璃明王。他是高句麗開國君主朱蒙(東明聖王)的長子,在扶餘出生及長大。在朱蒙逝世後,於公元前19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瑠璃王及其他古代朝鮮君主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삼국사기)。
當類利長大後,他來到高句麗,並被立為太子。當時東明聖王封 Suseono
為妃,育有兩子,分別是溫祚和沸流,由於類利立為太子,兩人地位不保,於是到南方另外建立了百濟王國。據史書三國遺事(삼국유사)所載,沸流於彌鄒忽(미추홀)建國,但歷時不久。現代史家對於彌鄒忽的確實地點還有爭議,有很長一段時間據信是位於仁川(首爾附近,漢江出海口),最近考證則認為可能在南忠清道的
Asan。溫祚則在漢江岸邊的河南慰禮城(하남위례성, 現在的首爾)建國,國號十濟。沸流死後,他的人民投靠十濟,因此溫祚王將國號改為百濟。
西元前3年,類利將國都從卒本(졸본)遷到國內城(국내성)。有一首詩名為黃鳥歌(황조가)據傳是類利為他的愛妾 Jihui(치희)所作,流傳至今。
不論民間流傳的故事正確與否,以此推論可知扶餘、卒本扶餘(即高句麗)和南扶餘(即百濟)三者系出同源。
北燕(高氏)
北燕(407年∼436年)是與東晉同時的十六國中的漢族政權。
407年,馮跋滅後燕,擁立高雲為天王,建都龍城(今遼寧朝陽)。409年,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政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今遼寧義縣)。據有今遼寧境西南部和河北東北部。
436年,被北魏所滅。
馮跋(?—430年),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主,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是胡化的漢人,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西燕亡,馮跋東遷後燕,於後燕帝慕容寶在位時被任命為中衛將軍。
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前曾因事獲罪於後燕帝慕容熙,因此慕容熙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後燕建始元年(407年)馮跋兄弟潛入都城龍城(今遼寧朝陽),趁慕容熙送葬苻后之際起事,推高雲(慕容雲)為燕王,改元正始,不久擒殺慕容熙。高雲登位後以馮跋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邑公,政事皆決於馮跋兄弟。
正始三年(409年),高雲為寵臣離班、桃仁所殺,亂事平定後,眾人推馮跋為主,馮跋遂即天王位,改元太平。馮跋勤於政事,獎勵農桑,輕薄徭役,因此人民喜悅,雖外有強大的北魏相逼,卻也維持20餘年的安定。
北燕太平二十二年(430年),馮跋病重,命太子馮翼攝理國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為其子圖謀王位之意,馮跋之弟馮弘於是帶兵進宮平變,倉促間馮跋於驚懼中去世。後被謚文成皇帝,廟號太祖。
馮弘(?—438年),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主,字文通,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北燕天王馮跋之弟,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中山公。
馮跋病重時,宋夫人有為其子圖謀王位之意,馮弘於是帶兵入宮平變,倉促間馮跋於驚懼中去世,馮弘遂即天王位,盡殺包括太子馮翼在內的馮跋諸子。明年(431年),改元大興。
北燕國小民弱,馮弘在位時,因北魏屢次攻伐,數次向北魏朝貢請和,但仍持續受到攻擊,因此亦曾遣使向南朝宋稱籓朝貢。
大興六年(436年),北魏再攻北燕,馮弘隨高句麗援軍從都城龍城(今遼寧朝陽)撤退,北燕亡。馮弘在高句麗號令如在本國,復有歸南朝宋之意,引起高句麗嫌惡,遂於438年殺馮弘,後被謚昭成皇帝。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馮皇后是馮弘的第二子馮朗之女。
慕容雲(?—409年),字子雨,原名高雲,是慕容寶的養子。他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驪族群的分支。慕容雲一向沉默寡言,並沒有什麼名氣,只有中衛將軍馮跋看出他的氣度與他結交。後燕永康二年(397年),率軍擊敗慕容寶之子慕容會的叛軍後,被慕容寶收養,賜姓慕容氏,封夕陽公。
後燕建初元年(407年)馮跋反,殺皇帝慕容熙,在馮跋支持之下,慕容雲即天王位,改元曰正始,國號大燕。慕容雲自知無德而登大位,因此培養一批禁衛保護自己,但後來反被禁衛離班、桃仁所殺,慕容雲死後謚惠懿皇帝。
由於對慕容雲是否屬後燕慕容氏一族成員的看法不同,因此有人認為慕容雲是後燕末任君主,也有人把他視為北燕立國君主。
統一新羅時代
統一新羅時代(公元668年 --
公元901年),公元668年,新羅滅亡了高句麗和百濟後,統一了朝鮮半島,朝鮮進入了統一新羅時代。
公元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統一新羅時代結束了,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
統一新羅時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後的術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政治的渴望,因為這個原因,一些歷史學家建議使用南北國時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國。
南北國時代
朝鮮和韓國宣稱的所謂朝鮮史上的南北國時代(660年或669年—935年),啟始時期有兩種講法:其一,有人認為應該以新羅與唐朝瓜分百濟,高句麗與新羅峙時的660年開始;其二,有人認為應該以大祚榮建立渤海國的669年開始。而結束時期,一般都以新羅向高麗太祖王建歸降的935年作為結束時間。
南北國時代,又稱為統一新羅時代,1945年南北分治以後的術語。
南方政權
在這段期間,南方政權相對比較穩定,因為新羅在得到唐朝援助,擊退日本之後,其實力已足以跟百濟及高句麗鼎立。但由於唐朝野心勃勃,一直都想染指朝鮮半島,所以新羅一方面繼續與唐朝保持良好關係,另一方面亦厲兵秣馬,努力爭取本身的利益。在高句麗滅亡後,新羅國力達到其最高峰。但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開始國力日衰,最後滅亡。
北方政權
朝鮮和韓國學術界認為:在朝鮮半島三國鼎立之時,高句麗一直都是實力最強的國家。但由於唐朝和新羅的夾攻而滅亡。高句麗滅亡後,原高句麗國境被唐朝及新羅瓜分;之後,高句麗貴族遺裔的栗末靺鞨人大祚榮經過抵抗唐朝的爭鬥在668年建立了震國,713年改名為渤海國,並佔據大部分高句麗的故土。高句麗和渤海前後相繼,與南方的新羅形成對峙,是朝鮮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正體。
而且中國的史書曾稱粟末靺鞨和大祚榮為「高麗別種」,渤海國在與日本、新羅開展外交時也曾經以高句麗的繼承國自稱,因此,朝鮮和韓國學者認為渤海國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
關於與現代朝鮮民族的淵源關係,契丹滅渤海後,契丹為了統治渤海人在渤海國故地設置東丹國,不過以貴族為首的渤海人民大張旗鼓亡命高麗,東丹國930年自然地消滅。東丹國消滅以後,渤海人多次嘗試復興渤海國,但契丹的統治強化全部失敗,大部分渤海人跑到高麗去了。從這一點而言,渤海人主要已經融合入高麗,與現代朝鮮民族的淵源關係很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者對所謂「南北國時代」的說法持有異議。他們認為:所謂的高句麗和渤海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邊疆政權,與現代的朝鮮民族國家沒有直接的淵源。統一新羅——王氏高麗——李朝——大韓帝國——日本殖民時期——朝鮮/韓國才是朝鮮歷史發展的主流。因此,朝鮮歷史上真正的所謂「南北國時代」,應該是自20世紀40年代中期日本殖民統治結束之後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並立至今的時期。
高麗
高麗(고려),簡稱麗,是亞洲中世紀時一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的王國(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回復獨立。
13世紀至14世紀時曾向元朝稱臣,被元朝劃為行省之一,全稱為「征東行中書省」,直到元朝滅亡為止。為免與高句麗混淆,在中國大陸又稱之為王氏高麗。
歷史
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推翻弓裔,定都於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成立後,採用了中土國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稱臣為止。這與後來朝鮮王朝採用比中國低一級的名稱的諸侯制度區別很大。例如:
首都被稱為「皇都」;
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
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而不是朝鮮王朝的「大妃」。
官制與中原相同,尚書省、中書省、六部、樞密院等。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關係,向遼國稱臣。此後為防入侵,高麗在北方修築了千里長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1135年西京平壤發生「妙清之亂」,引發全國範圍內的農民暴動。
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朕改為孤,奏改為呈等等。同時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鮮亦繼承了高麗向中原稱臣之後的官職及習慣。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瀋陽設置征東行省,干涉高麗國政。1281年隨着進攻日本失敗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再設征東行省,這以後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時回覆獨立。
1359年紅巾軍侵入高麗。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王位 | 廟號 | 諡號 | 韓語 | 名諱 | 別名 | 統治時間 |
---|---|---|---|---|---|---|
追封 | 高麗始祖 | 元德大王 | 王景虎 | 追封 | ||
追封 | 高麗懿祖 | 景康大王 | 王帝建 | 追封 | ||
追封 | 高麗世祖 | 威武大王 | 王隆建 | 追封 | ||
1 | 高麗太祖 | 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 | 태조 | 王建 |
918年-943年] 天授元年-天授26年 |
|
2 | 高麗惠宗 | 仁德明孝宣顯高平景憲義恭大王 | 혜종 | 王武 | 943年-945年 | |
3 | 高麗定宗 | 至德章敬正肅令仁簡敬莊元文明大王 | 정종 | 王堯 | 946年-949年 | |
4 | 高麗光宗 | 弘道宣烈平世肅憲懿孝康惠大成大王 | 광종 | 王昭 | 王仙 | 949年-975年 |
5 | 高麗景宗 | 至仁成穆明惠順熙靖孝恭懿獻和大王 | 경종 | 王胄 | 975年-981年 | |
追封 | 高麗戴宗 | 睿聖和簡恭慎顯獻宣慶大王 | 王旭 | 追封 | ||
6 | 高麗成宗 | 康威章憲光孝獻明襄定文懿大王 | 성종 | 王治 | 981年-997年 | |
7 | 高麗穆宗 (高麗閔宗) | 孝思威惠克英靖恭宣讓大王 (宣靈大王) | 목종 | 王誦 | 王訟 | 997年-1009年 |
追封 | 高麗安宗 | 憲景聖德孝懿大王 | 王郁 | 追封 | ||
8 | 高麗顯宗 | 大孝德威達思元文大王 | 현종 | 王詢 | 王安世 | 1010年-1031年 |
9 | 高麗德宗 | 宣孝剛明光莊敬康大王 | 덕종 | 王欽 | 1031年-1034年 | |
10 | 高麗靖宗 | 弘孝安懿康獻英烈文敬容惠大王 | 정종 | 王亨 | 1035年-1046年 | |
11 | 高麗文宗 | 章聖剛正明戴仁孝大王 | 문종 | 王徽 | 1046年-1083年 | |
12 | 高麗順宗 | 英明靖憲宣惠大王 | 순종 | 王勛 | 1083年 | |
13 | 高麗宣宗 | 安成寬仁顯順思孝大王 | 선종 | 王運 | 1083年-1094年 | |
14 | 高麗獻宗 | 恭殤定比懷孝大王 | 헌종 | 王昱 | 1094年-1095年 | |
15 | 高麗肅宗 | 文惠康正明孝大王 | 숙종 | 王顒 | 王熙 | 1095年-1105年 |
16 | 高麗睿宗 | 明烈齊順文孝大王 | 예종 | 王俁 | 1105年-1122年 | |
17 | 高麗仁宗 | 克安恭孝大王 | 인종 | 王楷 | 1123年-1146年 | |
18 | 高麗毅宗 | 剛果莊孝大王 | 의종 | 王晛 | 1146年-1170年 | |
19 | 高麗明宗 | 皇明光孝大王 | 명종 | 王皓 | 1170年-1197年 | |
20 | 高麗神宗 | 敬恭靖孝大王 | 신종 | 王卓 | 王晫 | 1197年-1204年 |
21 | 高麗熙宗 | 仁穆誠孝大王 | 희종 | 王韺 | 1204年-1211年 | |
22 | 高麗康宗 | 浚哲文烈亶聰明憲貽謀穆清元孝大王 | 강종 | 王祦 | 王璹/王貞 | 1211年-1213年 |
23 | 高麗高宗 | 忠憲安孝大王 | 고종 | 王皞 | 1213年-1259年 | |
追封 | 高麗英宗 | - | 王淐 | 追封 | ||
24 | 高麗元宗 | 忠敬順孝大王 | 원종 | 王倎 | 王禃 | 1260年-1274年 |
25 | 高麗中宗(向元朝稱臣) | 忠烈景孝大王 | 충렬왕 | 王賰 | 王昛/王椹 |
1274年-1298年; 復位1298年-1308年 |
26 | 高麗憲宗 | 忠宣憲孝大王(太尉王) | 충선왕 | 王璋 |
1298年; 復位1308年-1313年 |
|
27 | 高麗太宗 | 忠肅懿孝大王 | 충숙왕 | 王燾 |
1313年-1330年; 復位1332年-1339年 |
|
28 | 高麗孝宗 | 忠惠獻孝大王 | 충혜왕 | 王禎 |
1330年-1332年; 復位1339年-1344年 |
|
29 | 高麗繼宗 | 忠穆顯孝大王 | 충목왕 | 王昕 | 1344年-1348年 | |
30 | 高麗哀宗 | 忠定大王 | 충정왕 | 王蚳 | 迷思監朶兒只 | 1349年-1351年 |
31 | 高麗武宗 | 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恭愍王) | 공민왕 | 王祺 | 1351年-1374年 | |
32 | 高麗莊宗 | 前廢王 (禑大王) | 우왕 | 王禑 | 辛禑 | 1374年-1388年 |
33 | 高麗原宗 | 後廢王 (昌大王) | 창왕 | 王昌 | 辛昌 | 1388年-1389年 |
34 | 高麗純宗 | 恭讓大王 | 공양왕 | 王瑤 | 1389年-1392年 |
高麗行政區劃
太祖二十三年:置二京、六府、九節度、一百二十郡
成宗二年:置十二牧於楊、廣、黃、海、尙、晉、忠、淸、公、全、羅、昇等十二州,設一百二十八州、四百九十一縣、七鎭:
京都開城府 領赤縣六、畿縣七(一雲一郡十二縣)
關內道 領楊廣黃海等二十九州八十二縣 (實六十四縣)
中原道 領忠淸等十三州四十二縣 (實二十五縣)
河南道 領公運等十一州三十四縣 (實四十六縣)
嶺南道 領尙州等十二州四十八縣 (實五十六縣)
嶺東道 領慶金等九州三十五縣(一雲四十八縣)(實四十一縣)
山南道 領晉陜等十州三十七縣 (實三十一縣)
江南道 領全瀛淳馬等九州四十三縣
海陽道 領光羅靜昇貝潭朗等十四州六十二縣
朔方道 領春交和登溟等七州六十二縣
浿西道 以西京所屬郡縣爲道,領十四州四縣七鎭
顯宗三年廢十二節度,改置五都護。顯宗九年(西元1010年)改置三京、四都護、八牧、五十六知州郡事、二十八鎭將、二十縣令。四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四縣、二十九鎭,定爲五道兩界:楊廣道、慶尚道、全羅道、交州道、西海道、東界、北界
高麗太祖(877年-943年;在位期間:918年-943年),姓王諱建、字若天(약천),是中世紀時東亞朝鮮半島國家高麗的開國君主。有關他的生平不詳,現存有多種說法。不過,已知他應該是開城出生。他原是後高句麗建國者弓裔的將領,家族是朝鮮半島西南岸專門作貿易和商業活動的豪族,死後廟號太祖,謚號應運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聖太皇帝,後改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葬於顯陵。
生平
朝鮮半島的首個統一王朝新羅在經歷近千年國祚之後開始國力衰退,全國各地都有叛亂興起。王建是當時其中一支由弓裔領導的叛軍的副將。王建智勇雙全,在軍中活躍非常。可是,由於弓裔對部下非常傲慢及粗暴,使他的部下拒絕再由弓裔領導,轉而擁立王建。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為王,並定都於開京(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高麗終於降伏新羅。不過,對後百濟的戰爭卻打得很辛苦,雙方經常爭持不下。但是,後百濟很快陷入內亂,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內亂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
之後王建致力於鞏固國家的內部統一,抑制新羅時代地方豪強的勢力,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面,確立了府、州、郡、縣的行政區劃體系。對外,王建接收了部分被遼滅亡的渤海國的遺民,與中國五代時期的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接受他們的冊封。他還兩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關係,但是為日本方面拒絕。
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歲。他開創了長達400多年的統一的王氏高麗,在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家庭
兄弟
子女
子
高麗惠宗 王武 (莊和王后吳氏生)
太子 王泰(神明王太后生)
高麗定宗 王堯(神明王太后生)
高麗光宗 王昭(神明王太后生)
高麗文元王 (神明王太后生)
貞證通國師 (神明王太后生)
高麗戴宗 王旭 (神靜王太后皇甫氏生)
高麗安宗 王郁 (神成王太后金氏生)
王位君 (貞德王后柳氏生)
仁愛君 (貞德王后柳氏生)
元莊太子 (貞德王后柳氏生)
助伊君 (貞德王后柳氏生)
壽命太子 (獻穆大夫人平氏生)
孝穆太子 王義 (東陽院夫人庾氏生)
孝隱太子 (東陽院夫人庾氏生)
元寧太子 (肅穆夫人生)
孝成太子 王珠琳 (天安府院夫人生)
孝祗太子 (天安府院夫人生)
太子 王稷 (興福院夫人洪氏生)
廣州院君 (小廣州院夫人王氏生)
孝悌太子 (聖茂夫人樸氏生)
孝明太子 (聖茂夫人樸氏生)
法登君 (聖茂夫人樸氏生)
資利君 (聖茂夫人樸氏生)
義城府院大君 (義城府院夫人洪氏生)
Back To My Arts | Back To Home |
Latest Update: 28-05-2006 19:29:50
The pages still need
improvements
Please contact with me
My e-mail:
thankyou123@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