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馬台國
邪馬台國是《三國誌》中《魏志·東夷傳》倭人條記載的倭女王國名。《魏志》記載,2世紀末倭有許多小國分立,邪馬台國是統治這些小國的強大國家。女王卑彌呼統率周圍的奴國和伊都國等許多小國,數次向魏朝貢。女王死後,統治力量為之動搖,後立同族的壹與為王,力圖復興。當時的社會由王、大人、下戶、生口等各種身分構成。王有主管祭祀的女王和負責政治、軍事的男王,共同進行統治,由大人協助。下戶受王和大人的支配。生口是戰俘,相當於奴隸。關於邪馬台國的所在地,大和說與北九州說較有力,但因史料限制,尚無定論。
卑彌呼(ひみこ,約175年—248年),古代日本邪馬台國的女王。她是在三國誌所載和曹魏往來甚密的倭女王,能使鬼道,以妖惑眾,年長不嫁。漢桓靈年間,倭國大亂,男主不能服眾,而卑彌呼以鬼道平定內亂登上王位,時年17歲。卑彌呼不參與政事,有男弟佐治國。女王居住深宮,僅由一男子出入供奉飲食,有侍婢千人常在其左右。彌生時代日本列島大小諸侯國30多個,卑彌呼女王為了鞏固邪馬台政權花費巨大代價交接曹魏,曹魏封女王為「親魏倭王」,授其金印。卑彌呼女王在位七十多年,於九十多歲高齡去世。死後大作冢,四周長百余步,殉葬奴婢百人。
歷史上的記載
中國史書記載
188年間 - 倭國大亂的時代。之後,各國共推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為王,倭國因而安定下來。
239年 - 派遣難升米出使中國的魏國。獲賜親魏倭王之金印和銅鏡100枚。
243年 - 再度向魏派遣使節。
248年 - 死亡。
朝鮮半島的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記載
173年 - 倭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者,出使新羅。(「二十年 夏五月 倭女王卑彌乎 遣使來聘」)
然而根據中國史書,要到356年才有出現跟新羅相關的記載。因而目前一般認為三國史記之作者藉卑彌呼來增加新羅國的存在年代。
卑彌呼的人物對應
自江戶時代起,就有很多關於卑彌呼到底等同於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上何人的討論及研究。不論到底何種說法屬實,可以肯定的是,這都會大幅改寫現今所知的日本古代史。
天照大神説
根據天文學的計算,大約在卑彌呼過世前後,於247年3月24日和248年9月5日、北九州地區可見到兩次日食。這樣的說法和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躲入天岩戶中,世界因而無光的記載(ja:岩戸隠れ)相符合。另外以統計學的方式,利用天皇的平均在位期間推算,也可得到卑彌呼的時代和天照大神的時代重合的計算結果。
因此,松本清張和井澤元彥等人提出了卑彌呼遭暗殺的說法。當日食發生之時,代表侍奉太陽神的巫女卑彌呼的靈力消失,因而遭到邪馬台國人民加以殺害。這種說法認為,卑彌呼遭暗殺後邪馬台國一時陷入混亂,直到新選出下任侍奉太陽神的巫女臺與才安定下來;這就是日本書紀中一度躲入天岩戶的天照大神又重新出來的記載的來源。然而此一暗殺說基於想像的部分過多,因而亦有許多不表認同的意見。
如果卑彌呼的確就是天照大神,那麼邪馬台國就必然位於九州地區。那麼,位於九州的邪馬台國為何又於何時東遷到畿內地區,目前則不得而知。有一說法是東遷即歷史上的神武天皇東征,但尚待進一步研究。
倭跡跡日百襲姬説
倭跡跡日百襲姬於日本書紀中又稱為倭跡跡姬命,古事記中則記載為夜麻登登母母曾毘賣命。
傳為日本書紀中倭跡跡日百襲姬的墓,箸墓古墳的後圓部直徑約160米,這和魏志倭人傳中「卑彌呼死去 卑彌呼以死 大作冢 徑百余步」的記載相一致。
一直以來,對於上述論點的反駁意見,以箸墓古墳的建造年代約在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和卑彌呼所在的時代不符合的說法最為有力。但是最近,使用年輪年代法來推定的考古研究,指出古墳時代的開始年代可能比目前所認為的還要提早。如此一來,上述箸墓古墳的建造年代便有可能上朔至和卑彌呼沒年(248年間)相同的三世紀中期,因而使本學說再度受到注意。
倭姫命説
神功皇后説
日本書紀的神功皇后紀中,直接引用了魏志倭人傳中關於卑彌呼的相關記載。然而自江戶時代起,就有對於卑彌呼是否真為神功皇后的議論。按照此一學說,邪馬台國必然位於之後大和王權所建立的畿內地區。
反駁意見認為,神功皇后之子應神天皇與其母一同祀於奉祀八幡神的宇佐神宮(大分縣宇佐市),這與大和王權所在地相距過遠(但亦有意見指出神功·應神時期大和王權和朝鮮半島的來往增加,因而於來往航路的瀨戶內海沿岸設立奉祀神功·應神的八幡宮並無不合理之處)。總之日本書紀上的相關記載,現在多被認為是作者為了將大和王權和卑彌呼連為一脈所添加的內容,不應作為史實的參考依據。
熊襲的女酋長説
本居宣長所提倡的學說。本居宣長此人認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獨立自主的國家,無法認同魏志倭人傳上卑彌呼向魏朝貢,獲封倭王等記載。宣長因而提出卑彌呼是九州南部熊襲地區的女酋長,自稱倭王並和魏結交;如此就避免了天皇的先祖向中國朝貢的可能性。然而此一學說被認為是本居宣長個人的獨斷意見,並沒有受到重視。
卑彌呼=卑彌呼説
卑彌呼就是卑彌呼,沒有明確的記載於現今可見的史書上的學說。魏志倭人傳上所記載的倭國·邪馬台國的各個事件,在日本本身的史書上全無記載。此種學說因而認為卑彌呼所統治的政權,於3世紀中期∼後期之間滅絕,是故沒有必要將卑彌呼及其所統治的邪馬台國對應至現存之史書上。這樣的學說可說是將卑彌呼·邪馬台國相關的問題以比較簡潔的方式加以解決;但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此一學說,則尚待往後研究。
神功皇后(170年?-269年?),日本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的皇后。其在《日本書紀》中被稱作氣長足姬尊,《古事記》裡則名為息長帶姬命。 傳說在仲哀天皇去世後曾長期攝理朝政,為日本史書上首位女性統治者,其三度出征朝鮮也開日本海外拓土之先例。
歷史與傳說
參見:仲哀天皇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氣長足姬的父親是開化天皇的玄孫息長宿禰王,母親則是葛城的高顙媛,仲哀天皇即位第二年被立為皇后。
仲哀天皇在位第八年,因記恨熊襲建宮時未進貢,決心起兵討伐。可是在與群臣討論作戰計劃時,神卻托付皇后之口,說到熊襲之地貧困不值一戰,反而海外的「處女之睩」,即新羅國,遍地金銀彩衣。如以天皇御船與大田祭之,則兵不血刃可收其地。天皇自高處眺望卻不見其地,始終未依神意出兵,因而激怒神而於隔年逝世。
為平息神之怒,神功皇后建立齋宮,並於天皇去世後隔月入齋宮為神主,命中臣烏賊津使主為審神者。這期間她遣使入熊襲使其臣服,親自征討不服朝廷的羽白熊鷲,並殲滅土蜘蛛的田油津媛,大致穩住國內局勢。
三韓征討
齋戒完皇后回宮,便親自祭神以圖西征。為驗神靈之語,她以海水洗髮,結果頭髮分成兩邊。皇后因此結髮為髻,扮成男子相貌,並對諸臣宣告征討之令,準備親征新羅。
當年九月,皇后召集兵士進行操練。為表達遵從神旨,皇后親自向大三輪神社獻上刀矛,並要求大軍嚴守軍紀不畏戰。同時,身懷六甲的皇后為求他日凱旋能順利回國生產,將石頭綁在腰上以期和魂能保佑船隻。隔月,大軍出海,由於風向配合,且無任何意外發生,全軍順利抵達新羅。
由於事發突然,加上皇后軍隊士氣高昂,毫無準備的新羅王看到大軍前來便以為全國已無能戰之兵,只好穿戴素服,自備白旗到皇后船前請降。皇后給予新羅王不殺之恩,並率領大軍入國都搜括一番後親自將矛插在新羅王宮前,要新羅王每年朝貢,隨即同大軍載著八十艘戰利品回國,而新羅以外的百濟、高句麗聽到皇后之威,也相繼入朝進貢。返國後兩個月,皇后於筑紫產下一子,即日後的應神天皇。
二王謀反
隔年,皇后至穴門豐浦宮為先皇發喪,然後從海路回大和京城。由於皇后產子勢必繼承為天皇,先皇與大中姬所生的麝阪王與忍熊王不願屈從幼主,便藉口建造先皇陵墓之事,派遣軍隊駐紮運石材的船上準備攔截皇后。
皇后得知消息後,將皇子托付給武內宿禰,命其從四國外側航至紀伊,自己則穿越瀨戶內海面對親王軍。航行途中,皇后船艦遇到困難無法前進,便在古水門占卜並分別以葉山媛令、海上五十狹茅和長媛令獻祭給天照大神、稚日女尊和代主尊三位神祇,終能順利出海,躲過親王軍而回京。
回京後,皇后命武內宿禰率軍討伐熊忍王。由於武內宿禰使計得宜,熊忍王軍大敗而逃。在海上一番追擊後,走投無路的熊忍王投海自盡,叛亂結束。該年10月,皇后正式攝政,並於隔月埋葬先皇於河內國長野陵。
攝政
皇后攝政三年,立親身皇子譽田別尊(即日後的應神天皇)為皇太子。攝政三十九年遣使赴中國進貢,隔年受倭國奉詔書、印綬。攝政第四十七年,百濟遣使入貢,與新羅使者一同入朝。由於新羅貢物又多又好,百濟貢物卻又少又劣,皇后同太子質問百濟使者。使者卻答覆其貢物於途中被新羅劫走且使者被殺,而新羅又以其貢物冒充本國貢品。為此,皇后與太子遣使指責新羅。
皇后攝政四十九年,皇后遣荒田別與鹿我別率軍,準備再次討伐新羅。然後又派木羅斤資與沙沙奴跪率領的援軍赴朝,兩軍於卓淳會師後直攻新羅並大破之,接著平定鄰近七個地區,然後在登辟支山上與百濟王父子率領的軍隊會盟,於是附近的四個部落相繼前來稱臣,大和軍隊厚禮謝百濟。自此,百濟開始定期入貢。
皇后攝政六十二年,新羅王未入朝進貢,皇后派遣襲津彥討伐新羅。攝政第六十六年,再度赴中國入貢。皇后攝政第六十九年於稚櫻宮駕崩,享壽一百歲,隔年葬於狹城盾列陵。
現代研究與懷疑
參見:卑彌呼
由於《日本書紀》提到皇后曾遣使赴中國入貢,傳統上認為神功皇后是歷史上實際存在過的人物,甚至主張皇后就是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但太平洋戰爭以後,日本興起疑古的風潮,神功皇后這為傳奇人物也被逐漸受人質疑,有人從而主張她是從皇極天皇和持統天皇等女天皇生平塑造出來的虛構人物。至於《日本書紀》中關於神功皇后攝政其間曾數次赴中國入貢的描述,現今被認為是《日本書紀》的寫作者為了湊合大和朝廷和「卑彌呼」之關係而編造出來的內容。
為了避免天皇之位於歷史上長時間空置的情況,明治維新以前是將神功皇后看成天皇或準天皇的地位。明治維新時期,也曾發行以皇后為肖像的大日本帝國紙幣。
倭
倭《說文解字》釋為:順貌。從人委聲。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列島以及其近鄰的的通稱,居民稱為倭人,而稱國家稱為倭國。
日文漢字「倭」音WA,與「和」音同。
唐代以前中國和朝鮮所用於稱呼現今日本西南部份(主要是九州島)之地理名詞。此辭彙的涵義隨時間而有所不同,最早是朝鮮半島用於稱呼九州島繩文人所建立的諸部落、邦國。兩漢經樂浪與朝鮮半島人接觸,進而得知倭人。後日本邪馬台國興,遣使納貢魏國,魏文帝授邪馬台國女主卑彌呼親魏倭王。六朝時,倭遣使納貢,中國各朝皆封其為倭王,然其國是大和、邪馬台抑或其它日本勢力則不得而知。
隋唐以後,倭人政權開始自稱日本,中國於武后時亦改稱其名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為唐朝賜給倭國的國名之說。
倭地位置由於《三國誌》所記倭地位置為「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余里,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對馬國……又南渡一海千余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國,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余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台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方位混亂錯誤,使得中國後世將其地理位置視為揚州之東。
《唐史》注言:「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余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三國誌·東夷傳倭國條》曰:「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國條》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馬台國……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晉書·四夷列傳倭人條》記:「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昔夏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中略…計其道里,當會稽東冶之東。」
當代中國使用「倭」字是屬於貶義辭彙,如「倭國」是中國對日本的蔑稱,「倭寇」是中國對侵略時期的日本軍隊的稱呼等等。
倭寇一般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只是由於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也被歸於倭寇之列。
「倭寇」的意思
從字面上的理解,「倭寇」就是「來自日本的侵略者」的意思。不過,到了後期,倭寇所指的,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而是泛指一切來自日本的侵略者。
例如,早在朝鮮半島早期的高句麗廣開土王碑文上的條文,亦稱呼來自日本的侵略者為「倭寇」。另一方面,在16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半島出兵、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裡,兩國的人民都稱呼侵略的日本軍為「倭寇」。而在往後的排日風潮中,倭寇更成為敵視日本人的用語。
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
雖然大家同被稱為倭寇,但兩者的成份其實分別很大。根據時間我們大致可以把他們分為「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
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是以日本人為中心,侵攻臣屬元朝的高麗。是以對馬島、壹岐島、平戶島等地的居民為主,被韓國人稱為三島倭寇。早期的倭寇對於元寇有很高的復仇意義,後來在日本進入南北朝的動亂狀態時加劇;由於前期倭寇對於日本與明朝、高麗貿易的破壞,室町幕府在結束南北朝分立後以勘合貿易方式進行獨占貿易後就被壓制。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就是因為討伐倭寇有功,從而取代高麗王朝建國。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為主體,故被稱為「真倭」(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其因是高麗與日本國內政治權力的衰弱,為倭寇產生的條件。
後期倭寇
明朝的明成祖發動政變,奪得政權後遷都北京,南京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與日本海賊的力量相結合,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由於這些南方人體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所以沿用「倭寇」這名詞來稱呼由日本人與南方中國人所組成的海盜集團。
明成祖晚年,由於陸上北方威脅為除,南方鄭和下西洋以後,激增的海陸來往也帶來了漸盛的倭寇侵擾,後來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發了寧波之亂,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遂實行海禁政策,期望以圍堵政策來減輕倭寇的威脅,但也斷絕許多自宋末以來航海相關事業民眾的命脈。
後來的發展上,又加入了反對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國人與朝鮮人還有日本戰國時代九州的戰敗失主浪人,甚至於還有佛朗機人的參與。後期倭寇中,中國人王直是最為有名的。胡宗憲與戚繼光都有參與討伐倭寇的軍事行動。
15世紀半至16世紀,其活動舞臺為中國沿岸、東南亞方面,成員以中國人及朝鮮人為主,被稱為「假倭」。此時期倭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國的生產力增加,以及施行海禁政策。史書所見的最後倭寇,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推其禍始,乃由閩、浙沿海奸民與倭為市;而閩浙大姓沒其利,陰為主持,牽連以成俗。當時撫臣朱紈欲絕禍本,嚴海禁;大家不利,連為蜚語中之,而紈驚死矣。紈死而海禁益弛,於是宋素卿、王直、陳東、徐海、曾一本、許恩之流爭挾倭為難。自淮揚以南至廣海萬餘里,無地不被其殘滅,而閩禍始慘矣」。
之後的東亞海上貿易活動
由於豐臣秀吉發布八幡船禁止令(海道行為禁止)的影響,倭寇的活動開始減少,東亞的海上貿易也因此平靜不少;而類似支持反清復明運動的鄭芝龍與鄭成功之類的武裝海商集團也是存在的,但是已經不稱其為倭寇了。
八幡船
日本室町時代到江戸時代的海盜船通稱為八幡船,這是由於倭寇以「八幡大菩薩」作為旗幟。
倭寇的影響
明朝、李氏朝鮮與高麗都曾經對室町幕府要求取締海盜行為。明朝甚至於與日本發展了勘合貿易。而高麗王朝的滅亡與李氏朝鮮以倭寇根據地名義進攻對馬島也是受到倭寇的影響。
活動地區
倭寇的根據地包括日本的對馬島、壹岐、平戶島、五島列島,以及中國的沿海島嶼、朝鮮半島、台灣島、海南島。荷蘭人未到臺灣之前,臺灣也是倭寇的活動據點,學者研究亦證明,在臺灣活動的倭寇,亦是漳泉一帶日本方面有貿易的著名海商或海盜,不是日本人。
知名人物
鄭芝龍也很高明,一手把自己的一官黨商業船隊自身武力擴充為令旗事業(海上保全)事業,一方面又組織另外所屬的倭寇集團,專門侵擾沒有申請一官黨令旗保護的船隊,一方面建立自己在中國沿海的聲威,一方面也有效的降低個體戶海盜行為的發生。
汪直,又名汪五峰,號五峰船主;也有人稱其為王直。明代海上貿易商人。安徽徽州歙縣柘林人。是徽州海商的代表人物,也是尋求海外貿易合法化的重要人物。由於海外貿易在當時為非法活動,汪直是武裝商人集團的首領,海禁嚴厲的時期兼有海盜(倭寇)的活動,後被浙江巡撫胡宗憲誘捕處死。
顏思齊(生年不詳—卒於1625年9月),字振泉,外號日本甲螺,福建漳州海澄人,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知名倭寇。顏思齊曾為李旦的部下,在李旦沒落後,遷往台灣,開拓臺南以北到嘉義附近沿海一帶地區,並築十個寨,續行海盜行為。是早期在台灣登陸開墾的漢人領袖之一,著名人物鄭芝龍曾為其部下。
鄭芝龍(1604年-1662年),號飛黃,小名一官,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朝末年以中國南部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兼海盜,以所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一官黨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藩,台灣鄭氏王朝開創者鄭成功的父親。在西方文獻中,則以「Equan(一官)」聞名於世;Quon、Iquon、Iquam、Equan所指均為其人。父鄭紹祖為泉州太守葉善繼的庫吏。鄭芝龍弟三人:鄭芝虎、鄭鴻逵、鄭芝豹。
鄭芝龍年十八歲時,至澳門的舅舅黃程處學習經商,並於於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教名Nicolas,因此也被稱作「Nicholas Iquan(尼古拉•一官)」;之後往來東南亞各地,後到日本,一開始追隨於日本平戶島的華僑李旦門下,後來組一官黨跟李旦成競爭情勢,李旦過世後,鄭芝龍逐漸接收其勢力:1623年接收李旦的事業船隊,後又吸收李旦旗下最重要的的武裝勢力:於1624年將基地從日本遷到台灣笨港(今北港附近)的倭寇日本甲螺顏思齊此後不久,荷蘭人登島,驅逐了以臺灣島為基地的其他勢力,鄭芝龍遂攜妻子定居於大陸沿岸,擁有當時福建沿海實力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勢力及商業團隊,橫行於台灣海峽。
崇禎初年福建總督招安海盜,鄭芝龍奉招歸附明朝政府,1628年,接受福建巡撫招安,敗海盜劉香,為明廷守備沿海以防海和荷人進攻,官至都督總兵官。不久便攜妻子返回福建南安老家,成為當地首富,他也是少數迎娶了日本人卻仍能正式返回大陸的海盜。不久鄭芝龍應明政府要求率軍討伐其他的海盜力量,包括李魁奇、鍾斌、劉香等人,大獲全勝,名震福建。不久福建省內發生旱災,鄭芝龍遂以巨船載饑民數萬殖民臺灣,他給予每位移民「三金一牛」的資助,令他們自行拓殖。當時的臺灣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據史料記載當時拓殖的難民不久便能夠衣錦還鄉,因此而引發了向臺灣島移民的浪潮,這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有組織的由大陸向臺灣移民。當時的臺灣島為荷蘭人所統治,荷蘭人在島內修築安平、赤嵌兩城,但駐防近兩千余人,而大陸移民卻多達數萬,荷蘭人無力治理全島,城外便成為鄭芝龍的天下,殖民的中國人均須向鄭氏納稅,鄭家也因此聚斂了大量財富,富可敵國。
順治元年(1644年),南明永曆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次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候,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一時間權頃朝野,短短的幾個月時光是鄭芝龍政治生涯的頂峰。由於鄭的武官集團和黃道周為首的文官集團不合,鄭無法控制朝廷,認為復明無望乃撤仙霞嶺兵防,降清,時為1646年。同年不久後,清軍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鍵,其子鄭成功曾苦勸鄭芝龍未果,遂儒冠儒服祭拜孔廟後率部出海。之後鄭芝龍為清人挾往北京,編入漢軍正黃旗,再轉鑲紅旗,1648年賜三等子爵,1653年晉封同安伯,
為了安撫鄭成功,清庭對投降的鄭芝龍優待有加,數奉皇帝令命其子鄭成功投降,鄭成功均堅辭不受。1665年,有人劾鄭芝龍縱子叛國乃被削爵下獄,兩年後黃梧上疏力主叛將家族當逐出北京,乃被命充軍吉林寧古塔,唯未果行。1660年,福建巡撫佟國器報截獲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議政王大臣會議遂以通敵罪名奏請將鄭氏全家斬首,後改為流徙寧古塔,1662年春,順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帝繼位,由輔臣輔政,同年十月,頒詔斬鄭芝龍於寧古塔。
Back To My Arts | Back To Home |
Latest Update: 28-05-2006 19:30:39
The pages still need
improvements
Please contact with me
My e-mail:
thankyou123@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