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 管仲

管仲生平

管子言治

管仲生平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春秋時代齊國著名宰相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東方的霸主。

  管仲有一個從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鮑叔牙。鮑叔牙家比管仲家有錢,他們曾經合夥做買賣,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些,朋友都為鮑叔牙不平,認為他吃虧了。

  「叔牙真糊塗!」「什麼事啊?我什麼地方糊塗了?」「叔牙,你來得正好。我們正在討論你的事。」「叔牙!天底下沒見過像你這麼笨的人。」「你是說..」「你跟管仲兩個人合夥做買賣,表面說是合夥,其實本錢都是你的;那麼,賺了錢,他憑什麼分得比你多?」

   「噢!原來你是說這個。」「就算你不跟他計較好了,你們也應該平均分配,一人得一半啊!」「你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親要奉養,多拿一些是應該的。」「這..這..」鮑叔牙的這番話,說得幾位朋友無話可說。 

   管仲和鮑叔牙也曾經一同上戰場;在打仗的時候,管仲總是躲在最後面,表現得並不勇敢,大家都對他很不滿。「太過分了!太不負責任了嘛!」「各位,各位,各位請聽我說,關於這件事情呢,我想大家是誤會了。」「誤會?哈..」「各位,請聽我說,管仲不肯拼命的原因,是他的母親年紀大了,只有管仲這麼一個兒子,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他的母親就沒人奉養了。」「啊!這..這..」這一番話,又使那些人無話可說。

   後來管仲也曾經做了幾次官,每次都因為表現不好,而被免職,大家都恥笑他。「管仲也實在太差了,這麼簡單的事都不能處理,還出來做官,真是的!」「其實,管仲並不是不能幹,只是運氣不好而已;這些小事不適合他來做,他的能力很強的。」

  後來,管仲輔佐公子糾又失敗了,而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卻接掌了齊國的政權,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告訴他說:「我們國家經過這麼久的混亂,現在總算安定下來,為了使全國百姓以後能好好過日子,我要請您做宰相,幫助我治理國家。」想不到,鮑叔牙竟然拒絕了。「感謝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力實在無法擔當這麼重大的責任。」「您不肯幫助我,我怎麼能治理得好國家呢?」「大王,我推薦一個人,他才是最適合的宰相人選。」

   「誰?」「管仲!」「管仲!這個人我恨不得殺了他,您還要我請他做宰相?」「大王,當時管仲要謀殺您,是為了公子糾的緣故。他輔佐的是公子糾,當然希望公子糾能夠做齊國的國君,而您是公子糾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只好想辦法除掉您,並不是他對您個人有什麼仇恨啊!」「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們齊國強大起來,成為天下的霸主呢?」「當然想啊!」「那麼您一定要忘掉過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夠幫助您達到這個理想。」

   「好吧!」於是,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以最隆重的禮儀,請管仲來做宰相。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沬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後來管仲曾對人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彊於諸侯。

《史記•管晏列傳》

管子言治

衣食足然後知禮節
  為人國君者,必須特?注意一國的經濟,尤其要使四季的生產計劃利進行。 物質豐富的國家,人民不論遠近,必都會紛紛聚集而來,而先進的發達國家,人民是不可能逃亡的。只要生活不虞匱乏,道德意識自然就會提高。

  一國君主若將財政治理得當,就可使民生安定,人民就會遵守禮義廉?的道德規範。這麼一來,君主的威令,便可下達全國每一個角落了。

  一個領導者,必須最重視一國之經濟,刑法等不過是次要的東西。欲治理好一個國家,必定要先使人民生活安定,然後,再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識,這就是建立國家的基礎。基礎穩固之后,再?祭祀神祗、宗廟與祖先,培養人民的宗教信仰,藉以教化人民。(《牧民篇》)

 

商情與世態
  商情是表示物質的需要狀。如果降低物價,商業上的利潤自然會微薄;商業利益一旦微薄,人民就不會想去經商,而?轉向農業的生產。如果大多數的人民都以農為本,努力經營,社會的風氣自然會轉趨樸實,國家的財政也就會安定下來。

  一般來說,一國的敗政,是按照計劃推行的,如缺乏計劃性,則不能實施;并需要努力不懈的經營,經濟才會安定,否則也不能成功。疏忽大意,?使經營失敗。只要注意商情,就可以了解一國政治的消長。

  如果一國家市面上有很多奢侈品,那麼,這個國家的民心必定輕浮不穩 重;反之,一個國家市面上如果多為實用品,這個國家的政治必定穩妥安定。因為市面上商品的種類與數量,決定於民間的需要,所以,商情可以直接反映社會的狀態。(《乘馬篇》)

 

君不君,臣不臣
  完成一件超越人力的事,乃是發揮潛能、努力不懈的成果。一個怠惰慵懶的人,無論想做什麼事情,必都會失敗;因為他只指望藉外力來如願,心情浮動不定。身患惡疾的人,臉色必定難看;同樣的道理,心情鬆弛而無戒心,表現於態度上的人,必定也是懶散而不守紀律者。一個國君,如果?有盡到身為君主的責任,作臣下的就?忘記他的職責所在;作父親的,如果?有盡到父親的責任,他的孩子也會忘記他所該遵守的本份;領導階層的人,假如有不適合地位的行為,底下的人自然也會有不安份的行為;在下位的人與在上位的人,如果?有溝通,那麼,命令就無法被遵行。主人如果威儀不正,客人對主人就不會表示敬意;君主的進退,如果不合法律,政令就不會普遍地被臣下遵行。

  身為君主的人,一方面要能把握民心,對人民施恩;一方面則要以威嚴管理人民,如此,君主的地位才會安穩。一個君主如果無法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就不會為君主設想;反之,君主如果有恩於人民,人民即使舍命也會效忠君主的。所以,君主如果?有盡到該盡的責任,而一味期望人民效忠他,是不可能的。(《形勢篇》)

 

對待貴族、人民、富人的方法
  君主對待貴族、人民與富人的方法,應該慎重。不可拘於貴族的身份,而應?拔賢能,要唯才是用;派遣賢明的官吏管理人民;要獎勵生產,以避免富人獨佔財富。一個君主是否受到臣下的尊敬。與如何對待這三種人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對待?三種人不可不慎重。(《樞言篇》)

 

天道之數,人心之變
  《管子》在談到王天下時指出,如果具備地大國富、人眾兵?這些稱王稱霸的?件時,若不掌握自然發展和人心變化的規律,國家也就接近於危亡的邊緣。因此只有根據「天道之數,人心之變」(《重令》)辦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轉化。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戰?一旦爆發,「?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重令》)天道與人情是《管子》哲學思想的兩個基本范範疇,也是管仲學派政治思想的基本哲學原則。

 

予之為取
《管子》的哲學思想,還體現在「予之為取」的策略思想。《牧民》篇云:「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這種「予之為取」的思想願貫穿於管仲學派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思想中。《形勢》篇中還提到必須按天道行事,它指出,只有掌握了天道、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成功。十分重視研究處理矛盾的方法,《管子》中提到了掌握時機是第一要素,在實中必須避免過份主觀,要努力把握有利和創造的?件。

 

寓兵於農
《管子》的社?經濟政治思想,突出在它的「作?政而寄軍令」思想上,?一思想是管仲幫助齊桓公立霸?首先提出來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寓兵於農,把百姓的鄉里組織和軍隊的編制結合起?。它一方面利用鄉里組織中的宗法制成分加?團結,另方面又通?軍隊的編制實行由上而下的集權。這樣,它既不同於儒家照搬成周宗法制的那種模式,又與法家的那種全是軍隊編制的社會結構不同。在《管子》一書中《立政》、《乘馬》、《小匡》等篇,有所載。

 

禮法并用
  《管子》的政治思想還體現在它主張以「禮法并用的統治術」。管仲把中央集權與宗法制度結合起來的。在《互輔》篇中,談論了禮對維護封建制度的重大意義。在《牧民》篇中把禮義廉?看成是「國之四維」指出:「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張則君令行」。《管子》把維護國家統治的「四維」看成是四條?索,其中一根繩索斷了,國家就要傾斜。與此同時,管仲也極力?調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任法》等篇中,都?調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主,執法的是臣下,遵守法令的是人民。為了達到天下大治,必須「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任法》)。意思是,君臣上下不分貴賤都要遵從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