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

虞初生平

小說家之大要

小說家著述、內容 及 考證

小說家體裁之考究

附錄一)小說家之書

附錄二)至清時之小說家史稿

虞初生平

   虞初,西漢河南洛陽人。其事跡多已散佚。據《史記》、《漢志》所載,虞初於武帝時,以方士侍郎,乘馬衣黃衣,號黃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載:「雒陽虞初等以方詞阻匈奴、大宛。」

   虞初雖為西漢人,其功於小說家者為彙編叢談之小說。據張衡西京賦曰:「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可見虞初在整編小說上的地位。而應邵曰:「其說以《周易》為本。」

   虞初著有《虞初周說》,內容為其所輯小說之彙編,篇類近千,非彙編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書亡佚亦早。

小說家之大要

   要論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 說,道聽塗說者之所 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于芻蕘。

   古時之人以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而至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塗說,靡不畢紀。周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而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衣物」,是以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故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也。

   故有「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之論。

《隋書》、《漢書•藝文志》

小說家著述 內容 及考證

   右小說家篇十五種,均亡。以其篇名度之,約可分為四類;一為野史軼聞,如《周考》、《周紀》、《青史子》。二為其所錄故事以人為中心,為外史別傳,如《伊尹說》、《鬻子說》。三為由方士所作,為《齊諧》、《搜神》等,如《封禪方說》、《心術》、《未央術》。四為如《宋子》記宋鉼言辭的寓言。
此皆得之「街談巷語,道聽塗說」,故名之曰小說家。

 

伊尹說二十七篇。
   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學者嚴可均認為,呂氏春秋本味篇,可能就是小說家之一篇。而孟子的「伊尹以割烹要湯」就是此一篇。故此篇是尊述薈萃叢談的,與道家所載之伊尹書不同,是記商相伊尹及商代初年之人和事。然書皆偽托,早亡。

 

鬻子說十九篇。
   後世所加。

   嚴可均曰:「隋志道家鬻子一卷,舊唐書改入小說家。隋唐人所見,皆道家殘本;其小說家,本梁時已佚失,劉昫移道家本當之,非也。」

   鬻子有書二十二篇,三篇入於道家,而此書多為後世所綴集,述鬻事文王和周初之事;而書亦不存。

 

周考七十六篇。
   考周事也。

   章學誠有述小說家的周考七十六篇,據班固注云:「考周事也。」故此其書不當只儕於小說。

   但亦有一說謂周考乃言周遍無所不包之意,而周官、周政、 周法、周訓亦是全面之意,既已有先例,故小說家之周考為記叢殘小語、 短淺瑣事以成一篇,故才有七十六篇之集。其中或及周代軼聞,但郤非尊記周事。

 

青史子五十七篇。
   古史官記事也。

   章學誠曰:「小說家之青史子五十七篇,其書雖不可知,然觀大戴保傅篇所引,則其書亦不當儕於小說也。」
   姚振宗則曰:「文心雕龍諸子篇云:『青史曲綴以街談』,此其所以為小說家言。安得以殘文斷其全書乎!」

   有人認史書謂之青史是起於此的,但事實是否如此?古人以簡為書,必先去其青,是為殺青、又用火炙之,令汗出以防虫,謂之汗青。故總謂史冊為青史,與青史子是不相關的。

 

師曠六篇。
   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託之。

   師曠有書八篇,散見於兵書略陰陽家。然標題雖同,但所言郤異。《春秋》襄公十四年左傳:「師曠侍於晉侯。」杜注云:「師曠,晉樂太師子野。」而孟子離婁稱「師曠之聰。」趙注云:「師曠,晉平公之樂太師也,其聽至聰。」其他行事,散見於周書、國語、韓非、呂覽者尚多。所以周未聞之者眾,故偽書亦多。書亦早亡。此書多由後人輯錄師曠之遺言而成。

 

務成子十一篇。
   稱堯問,非古語。

   所謂非古語,實為後世所追述之意。

   錢大昭以荀子大略篇云:「舜學於務成子。」楊倞注引《尸子》中務成子教舜的一言:「避天下之逆,從天下之順,天下不足取也;避天下之順從天下之逆,天下不足失也。」又五行家有務成子災異應十四卷,房中家有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故務成子實為遠古之傳說人物。亦為舜師,而《韓詩•外傳五》更云堯學於務成子,故務成子實為上世之有道術者。故言五行,房中術皆得為書以依托之。

   此書十一篇,列在小說,叢談雜論之類。故隋志不錄,書已早佚。

 

宋子十八篇。
   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經馬國翰考證,宋子為宋鈃,孟子則作宋牼,韓非作宋榮子。而漢志小說家十八篇,隋唐已不錄,故佚已久。

   宋子在戰國時,乃一大名家,故《孟子•告子篇》、《荀子•非十二子》、《莊子•天下篇》亦多見其述。

   但其人受重如似,何以入小說家?此因小說家宋子為後人所撰集而託名於宋子,其言淺薄雜亂,不主一家。故若如漢書注所云:「言黃老意」而甚專深,則必入道家。

   此書早佚,但馬國翰有輯本。

 

天乙三篇。
   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託也。

   小說家之著述,多為依託。而若此書以天乙為標題,而託名商湯。而其所言,郤非殷時事,故班固在《漢書》中直斥之為偽託,故實為辨偽之事業開一先例。

 

黃帝說四十篇。
   迂誕,依託。

   司馬遷撰《五帝本紀》,雖以黃帝居首,但郤於篇贊中即云:「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順,薦紳先生雖言之。」可知於諸子所述之黃帝,將之神化過甚,故大半不可為。而傳說之辭則甚誇飾。更將遠古之發明如養蠶、造字、音律、舟車、醫學、算數等,皆言創始於黃帝之時。更言其人得道成「神」,實乃無稽之談,故大多出於神話。

   《漢志》錄之黃帝說四十篇,蓋出自戰國人之手。

   其時道家亦盛,故言道術者,多溯源於黃帝。故其書亦多,如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等。而此四十篇黃帝說中,亦必有道論存之。故其言多迂誕,漢書故斥之為依託。

   書亦早亡。

 

封禪方說十八篇。
   武帝時。

   學者沈欽韓、楊樹達皆言此書為方士所本,且史遷亦謂其文不雅馴。
而亦有考證謂此乃漢武帝時用事鬼神之迷信記錄與論說。故方士所重,儒家所不肖,故其書不傳。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
   武帝時。

   顏師古曰:「劉向別錄云:『饒,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
心術是為主術、君道,謂人君南面之術也。管子有心術上下篇,有謂:「心之在體,君之位也。」故實為闡發君道而作。故此二十五篇其書意固在此。

   雖其書重闡明君道,但亦雜以他說,且為書不馴,故不入道家,而入於小說,但既有伊尹、鬻子、黃帝等,故非無因。

   而自來闡釋漢志者,不解心術,故特為發明之。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應邵曰:「道家也。好養生事,為未央之術。」

   顧實曰:「老子云:『荒兮其未央哉!』未央者,未已也,未盡也。勤亦盡也。」

   故此,未央二字乃長樂無極之意。煞其意是否為養生之道?還是與房中術相類?急就篇未句云:「長樂無極老復丁。」實解祝願人皆永壽,未央意也。

 

臣壽周紀七篇。
   項國圉人,宣帝時。

   錢大昭曰:「項國疑淮陽國之偽。」

   姚振宗則言周紀與考一樣,大抵此書亦紀周代瑣事,也同為街談巷議之流。

   但周之意,當以周解、周普解之,謂雜事叢談之紀綠,而不應目為紀周時事。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
   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顏師古曰:「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衡西京賦『小說九百,百自虞初』者也。」

   故由此看之,此書實乃漢代虞初所輯叢談之彙編也。而其所編數近千,非彙編而何。且卷帙繁重,尤易散失,故其書亡佚亦早。據文選西京賦李注所弔漢,知今本漢志自注「號黃車使者」上,尚有「乘馬衣黃衣」五字,可宜據補。

 

百家百三十九卷。

   按《史記•范睢傳》曰:「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說。」《五帝本紀》亦云:「百家言黃帝。」可知篇名為百家,其可能與黃帝、五帝三代有關。且《百家》的內容亦多是記述上古時代的歷史故事。

   百家之下當有「言」字,或傳鈔者奪之。此與道家言,法家之法家言,雜家之雜言同例,俱殿各家之未,乃學者撮鈔精言警句之編。小說家百家之說尤廣,故所錄為多,致有百數十卷,書亦早亡。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體裁之考究

   小說家之著述,多為「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談;然若深入地論其體裁及其史料,皆有異於歷史專著。

 

一) 書的題材用歷史事跡。

   從書名上看,應用了《周考》、《周紀》、《周說》等歷史朝代之名稱題書名;並且有一書名《青史子》,據顏師古注原屬於史官之一;還有依班固自注和顏師古注所說明的這些書的內容上推考,便可估計都是以古代歷史紀事為根據,而其所述故事中傳說佔有極濃厚的成份。如困認為不是歷史演變,又怎會借用歷史事跡做題材,應用朝代及史官名目來命名書名呢!

 

二) 非純粹的歷史書。

   班固不拿各小說家著述和《六藝略•春秋類》中《左傳》、《戰國策》、《太史公書》、《世本》等純歷史尊著並列,郤要另著錄《諸子略•小說》。正是因各小說家著述實能分類到純歷史著述中,而是生於諸子小說家所著,屬於歷史演義體裁之故。

 

三) 小說家著述的篇幅大都浩繁。

   從篇幅多少上看,太凡小說當中歷史演義總規比正史所記述,篇幅增加很多。因為拿一件有趣的史事再加上想像的情節,以意創造,成為一部感人的小說。雖故事描寫更為美觀,但所用筆墨郤相對增加,且往往比上正史要多。

   而《漢志》所記之小說家著述,情形就是如此;篇幅浩繁。尤以《虞初周說》竟有九百四十三篇,是《漢志》有記載中篇類最多的。豈非就因為原屬歷史演義體裁的緣故,才會把篇類擴至如此浩繁嗎?但若《虞初周說》只為一部純歷史尊著,無論記載如何詳盡,也難以有九百四十三篇。

   其餘像《周考》有七十六篇,《青史子》有五十七篇,《百家》有百三十九卷,篇幅都極少 。明顯是在紀事之外,再加上弔人入勝的情節,其篇幅才可多此如此。

   而《伊尹說》有二十七篇,《鬻子說》有十九篇,原來都只為伊或鬻熊個人的事而作,如困不有枝葉描寫,又怎能成為有可歌可泣、有類十篇的「小說」呢。

衰落 及 發展

   先秦時代盛行的這些歷史演義,到漢以後郤衰落以至於湮滅;但到現時為止,郤仍找不出當時再有怎樣進一步的發展。至明、清時長篇的章回小說,那是另外濫觴於二晉、南北朝,發展於唐、宋,到明、清自然是臻於成熟的作品了。

附錄一)小說家之書

伊尹說二十七篇
鬻子說十九篇
周考七十六篇
青史子五十七篇
師曠六篇
務成子十一篇
宋子十八篇
天乙三篇
黃帝說四十篇
封禪方說十八篇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
百家百三十九卷
《搜神記》
《列女傳》劉向

《漢書•藝文志》

附錄二 : 至清時之小說家史稿

先秦之小說家雖只為「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說,且至漢以後更多為失傳。但自二晉始,因儒學衰落,清談之說興起,此實有助於文間藝術之發展。故此章回小說自元開始,而至明、清,終成一成熟的藝術。

山海經廣注十八卷。吳任臣撰。
山海經存九卷。汪紱撰。
山海經箋疏十八卷,圖贊一卷,訂噅一卷。郝懿行撰。
讀山海經一卷。俞樾撰。

穆天子傳補正六卷。陳逢衡撰。
穆天子傳註疏六卷。檀萃撰。譎觚一卷。顧炎武撰。

漢世說十四卷。章撫功撰。

世說補二十卷。黃汝琳撰。

今世說八卷。王卓撰。

明語林十四卷。吳肅公撰。

 

隴蜀餘聞一卷,皇華紀聞四卷。王士禛撰。

矩齋雜記二卷。施閏章撰。

玉堂薈記一卷。楊士聰撰。

客途偶記一卷。鄭與僑撰。

玉劍尊聞十卷。梁維樞撰。

潛園集錄十六卷。屠倬撰。

關隴輿中偶憶編一卷。張祥河撰。

客話三卷,劇話二卷,弄話二卷。李調元撰。

兩般秋雨盦隨筆八卷。梁紹壬撰。

籐陰雜記十二卷。戴璐撰。

歸田瑣記八卷,浪跡叢談十一卷,續八卷。梁章鉅撰。

說鈴一卷。汪琬撰。

觚賸八卷,續編四卷。鈕琇撰。

堅瓠集六十六卷。褚人穫撰。

虞初新志二十卷。張潮撰。
虞初續志十二卷。鄭澍若撰。

史異纂十六卷,有明異叢十卷。傅燮詷撰。

續廣博物誌十六卷。徐壽基撰。

閱微草堂筆記二十四卷。紀昀撰。

池上草堂筆記八卷。梁恭辰撰。

筆談二卷。史夢蘭撰。

右台仙館筆記十六卷。俞樾撰。

奩史一百卷。王初桐撰。

影梅庵憶語一卷。冒襄撰。

西清散記四卷。史震林撰。

板橋雜記三卷。余懷撰。

古笑史三十四卷。李漁撰。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二卷,宋張洎賈氏談錄一卷,宋范鎮東齋記事六卷,宋高晦叟珍席放談二卷,宋王讜唐語林八卷,宋硃彧萍洲可談三卷,宋曾慥高齋漫錄一卷, 宋張知甫張氏可書一卷,宋陳長方步裡客談二卷,不著撰人東南紀聞三卷。以上乾隆時敕輯。

青史子一卷,周宋鉼宋子一卷,魏邯鄲淳笑林一卷,晉裴啟裴子語林二卷,晉郭澄之郭子一卷,郭氏玄中記一卷,宋東陽無疑齊諧記一卷,隋杜寶水飾一卷。以上馬國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