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趣(說古論今→玩字幕兒)
 

作者:潘光祚(落伍者)

兒時記趣(說古論今→玩字幕兒)

  輔幣又叫硬幣,民國前硬幣多為銅製,中間有一方型孔,在滿清末年,硬幣有用銀製,中間沒有孔。民國初年,硬幣有用銀製的,當時稱法幣,有大頭袁世凱,小頭孫中山之分。抗戰勝利後,有用金製,稱金元、銀製,稱銀元,流行不久。

  凡硬幣都有兩面,一面為(字),一面為(幕),統稱為“字幕”,不是電視上的螢幕,不是幻燈片上的字幕。字是文字,幕為圖像,因此台灣早期稱:“人仔頭,台灣島”。

  大人小孩在休閒時,把硬幣拿出來:一個玩法,把錢一轉,用手摀著,俟錢不轉,手按在桌面上,問對方是字或幕?猜對者贏,不對者輸。另一種是多人玩,先決定錢數,通常都是每人出一個,再事先決定人的順序,第一人說字向上,於是把掌中錢,兩掌心合攏,搖一搖平面丟在地上,凡字在上的都屬於他,依次直到錢沒有為上。

  大人算命,稱“金錢三十六卦”,此種方法,大陸與台灣,年長者深信之,將六個硬幣,放在手中,搖一搖,撒在桌面上,依前後排列,查農曆書,大多有的,看其說明定之。小時候,因為我認識字,不認識字者多,就是我表演的機會,別人有事要求,我也樂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