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kb)

 

1. 隋代之各項建設:  (合而概說)

 

隋文帝立國之初,即從事多項建設,煬帝繼位後,規模更大。考隋國祚不足40年,卻進行了多項宏大的建設,對當代及後世均有深遠的影響。以下試析述隋代各項建設的內容:

 

. 營造兩都 (文帝、煬帝)         (經濟方面)

  文帝時,以長安舊城規制狹小,宮室殘破,遂在長安以南建大興城為首都。煬帝為加強對關東及江南之控制,在洛陽舊城之西,營造東都。

 

. 設置倉窖  (文帝、煬帝)         (經濟方面)

  文帝時,為改善關中的經濟狀況及減輕人民長途運輸之苦,沿黃河、運河設置倉窖,著名有:黎陽倉、河陽倉、常平倉、廣通倉。煬帝時,定洛陽為東都,故又建置了洛陽倉、太倉等,規模龐大,儲糧量廣。此外,同時又在各地方設立義倉,由人民按戶口大小出糧儲存,以備荒年。

 

. 濬通運河 (文帝、煬帝)         (經濟方面)(交通方面)

  文帝時,為便利關東諸州食糧向關內輸送,鑿廣通渠。煬帝時,為了控制東南、河北地區,便於南糧北運,用兵高麗,及巡幸江南,相繼開通了山陽瀆、通濟渠、永濟渠及江南河,連接了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主要水道,改善了南北交通。

 

. 修築大道 (煬帝)                     (交通方面)(國防方面)

  煬帝時,為了方便北巡、軍事運輸及向北方異族顯示威武,先後修築了兩條大道。一自洛陽北的板渚,穿太行山,北達并州,稱為「馳道」;另一自西北榆林,至東北薊城,稱為「御道」,加強與北方的聯繫。

 

. 重修長城 (文帝、煬帝)         (國防方面)

  文帝時,為防禦突厥之入侵,先後兩次發丁十餘萬修築自朔方至靈武的長城。煬帝時,又修築西起榆林,東至紫河一段的長城。

 

. 築朔方城 (文帝)                     (國防方面)

  文帝時,為防突厥等少數民族入侵,遂沿朔方邊塞築城數十,以護邊民。

 

. 建築壕溝 (煬帝)                             (國防方面)

煬帝在營建東都洛陽時,於城的北、東、南三面修築一條二千里長的壕溝,以作守城防禦之用。

 

隋代的各種建設,加強了政治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對當時及後世均產生深遠的影響。


2. 隋代建設對後世的影響(貢獻、成效):   (分交通、經濟、國防三項建設)

 

交通建設的影響

 

1. 濬通運河,貫通南北

運河的開鑿,既有利灌溉,亦便漕運,且有助打破南北地域的天然阻隔,有利國家的長期統一。而漕運的方便,利於隋、唐政府調動東南物資接濟西北士馬。

 

2. 修築大道,開拓西北

馳道、御道的開鑿,改善了西北邊境的陸路交通,加強了隋、唐政府對全國的控制,方便物資的轉運和政令的傳達。

 

經濟建設的影響

 

1. 營造兩都,經濟中心

經營兩都,長安、洛陽得到空前發展,使關中成為全國的政治重心,有助鞏固隋唐的統治地位;且洛陽因是南北運河的中心,使洛陽成為隋唐時經濟重心,而長安的大興城,亦為後世大都會的典範。

 

2. 設置倉窖,國用豐裕

廣置倉窖,增加國家物資儲備,穩定經濟,文帝時所存糧食可供五、六十年之用。義倉的設立,人民所納不多,惟可免荒年饑饉,故唐、宋之世,均傚沿河置倉,以利民生。再者,倉窖的積儲,更成為隋末群雄舉事的資本,如李淵利用關內各倉,李密佔據洛口倉等。

 

3. 濬通運河,促進經濟

五大運河的完成,方便南北漕運及物資的交流,促進工商業的繁榮,唐宋商業因而得到飛躍的發展;同時,由於渠道縱橫,一則減少水患,二則便利灌溉,因此農業產量得以增加。

 

國防建設的影響

 

1. 修長城、築朔方城,鞏固國防

重修長城、築朔方城,力強北方的防衛,防止自漢以來不斷入侵的外族,中國所受的侵略暫得舒緩,保障邊民的生命財產,對後世的西北邊防有重大貢獻。

 

2. 修築大道,方便補給

永濟渠的開鑿是為了作遠征高麗的補給線,加上馳道和御道的開通,使全國物資得以運往東北及西北邊境地區,對於邊區的軍事補給,有很大的幫助。

 

3. 建築壕溝,保衛洛陽

在洛陽城外三面修築二千里長的壕溝,對保衛東都洛陽起了很大作用。

 

3. 隋代各項建設對後世的影響(貢獻、成就):(政治、經濟、國防、交通、文化)

 

. 政治方面

大興和洛陽的營建,使關中成為全國的政治重心,而東都洛陽更能作為關中的屏障,且有助控制關東及江南地區,鞏固隋朝統治。此外,運河和馳道又便利了傳達政令,加強中央對全國的控制。ƒ運河的貫通,亦幫助全國物資的流通,供應中央政府的需要,奠定唐代國勢興隆的根基。

 

. 經濟方面

廣置官窖,令國庫充實,直至唐初,還有隋糧可用;設置義倉,可積穀防饑,安定民生;而沿河設倉,方便運輸,凡此等等,均為唐宋襲行。此外,倉窖積穀之多,成為隋末群雄爭逐天下的憑藉。至於運河的開鑿,不單令南方物資快速北運,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更可節制水患,灌溉農田,促進農業發展。ƒ經營兩都,洛陽成為隋唐時代的經濟重心,長安則成為後世大都會的典範。

 

. 國防方面

長城的重修,朔方城的築建,鞏固了北方的防衛,對後世西北邊防有重大貢獻。大運河的開鑿,馳道、御道的開通,則有利軍隊及軍用物資之調配,且能以東南財富接濟西北兵馬,永濟渠的開鑿,正是隋唐北征高麗的重要補給線。

 

. 交通方面

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接五大水系,打破中國南北橫斷的地理障隔,縮短南北往來的時間,成為全國交通運輸的大動脈。馳道、御道的開通,使西北陸路交通暢達,有利經濟及文化的交流,促進國家的統一富強。

 

. 文化方面

開鑿運河改善交通,加強了南北的經學交流,又使南北文化趨於一致,促進了民族融和,其後隋唐時代的光輝文化,正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結果。

 

∼∼∼∼∼∼∼∼∼∼∼∼∼∼∼∼∼∼∼∼∼∼∼∼∼∼∼∼∼∼∼∼∼∼∼∼∼∼∼∼∼∼∼

 

4. 隋代開鑿運河的目的:  (分每條運河而論)

 

隋代開鑿的運河共五條,大部分是利用原有河道加以疏濬和擴展,小部分是人力開鑿的。現分述五條運河的起迄點及開鑿目的:

 

1. 廣通渠    (文帝)

文帝開皇四年,為便利關中漕運及溝通山東和關內的交通,遂引渭水自大興東至潼關三百餘里,稱廣通渠。

 

2. 山陽瀆    (文帝、煬帝)

春秋時吳差曾開鑿邗溝,文帝時曾加以疏濬,引淮水自山陽至江都入長江,更名為山陽瀆。煬帝大業四年,為便利江南水運,以巡幸江南,再加以疏濬擴寬。

 

3. 通濟渠    (煬帝)

大業元年,煬帝為便於江南巡幸,貫通華北及華中的交通,自洛陽西苑引殼水及洛水通達黃河,至板渚,入汴水;又從浚儀之東引汴水入淮水,溝通黃河與淮水。

 

4. 永濟渠    (煬帝)

大業四年,煬帝為對高麗用兵,開鑿永濟渠,自板渚引泌水南達黃河,再引黃河水北流衛水至涿郡,作為北征高麗的補給運輸線。

 

5. 江南河    (煬帝)

大業六年,煬帝為方便自己巡幸會稽,及溝通東南水路,開江南河,自京口南抵餘杭,全長八百餘里。

 

隋文帝、煬帝,均大興土木,廣事建設,其中以開鑿運河規模最大,影響至深。

 

∼∼∼∼∼∼∼∼∼∼∼∼∼∼∼∼∼∼∼∼∼∼∼∼∼∼∼∼∼∼∼∼∼∼∼∼∼∼∼∼∼∼∼

 

  5. 隋代開鑿運河的目的: (按整體而議)

 

1. 控制全國各地 (政治)

隋開運河,是為了溝通南北交通,以便利政令推行,加強對東南、河北地區的控制,以保持長期統一,清除分裂之患。

 

2. 利於南糧北運 (經濟)

開鑿運河,亦是為了建設一套以洛陽為樞紐的靈活漕運系統,達到調運東南糧餉養西北士馬的目的,並確保首都大興及東都洛陽的食糧供給充裕。

 

3. 方便用兵高麗 (軍事)

建立一套靈活的漕運系統,方便了運輸軍備,有利於鞏固邊防和對外用兵,煬帝經營永濟渠,就是為了解決向東北運兵輸糧的問題,為征高麗建立一條補給線。

 

4. 滿足巡幸私慾 (帝王私慾)

隋煬帝喜好南巡,開鑿通濟渠及江南河,便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便於乘龍舟到江南一帶巡幸遊玩。

 

∼∼∼∼∼∼∼∼∼∼∼∼∼∼∼∼∼∼∼∼∼∼∼∼∼∼∼∼∼∼∼∼∼∼∼∼∼∼∼∼∼∼∼

 

         6. 隋代開鑿運河對後世的影響: (分為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社會)

 

    隋代的運河建築,工程宏大,先後開鑿了五條運河:即廣通渠、山陽瀆、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河,影響深遠。現從以下數方面析述其影響:

 

1. 政治方面

  隋建運河,打破南北地域限制,有利政令迅速傳達,方便控制東南地區,確保關中為政治重心;有利隋唐政府控制東南及河北地區,鞏固統一政權。

 

2. 經濟方面

  運河溝通了南北漕運,有利南北商賈行貨,物資交流,刺激工商業的發展,沿線商業城鎮的興起,刺激了工商業發展;而沿河廣設倉窖,亦方便運輸及儲積糧食;渠道縱橫,更有助農田灌溉,防備水患。

 

3. 軍事方面

  靈活的漕運系統,使隋唐政府得以調運東南糧餉養西北兵馬,增強實力;而永濟渠,則成為隋唐時期用兵高麗的主要補給線,更可配合馳道,策應北部邊防。

 

4. 交通方面

  運河將黃河、長江、淮水、泗水諸水道連貫一起,克服了中國河道自西向東而欠南北貫通的天然障阻,中國南北地區的水路交通自此得以聯繫。

 

5. 文化方面

  開鑿運河,打破了南北隔閡,有助於南北文化的交流,魏晉以還因地域關係發展而成的南北經學,由是得以溝通融和。

 

6. 社會方面

  運河鑿成,貫通東西南北,既有助於消除南北的地域隔阻,加強民族團結,又得灌溉之利,民生自是富足,隋國祚短促,未能享其成果,卻為唐代奠下穩定的基礎。

 

  隋代的運河建築,規模巨大,不論其動機是否純正,但對中國後世的影響,始終是至深且遠的。

 

∼∼∼∼∼∼∼∼∼∼∼∼∼∼∼∼∼∼∼∼∼∼∼∼∼∼∼∼∼∼∼∼∼∼∼∼∼∼∼∼∼∼∼

 

7. 隋代速亡的原因:  (第1-8點)

  隋速亡與煬帝暴政的關係:   (第2-8點)

  煬帝的暴政 (第2-8點)

 

  隋代自文帝楊堅建國,中有開皇大治,然僅歷兩朝38年,至煬帝楊廣而亡。煬帝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為人猜忌殘忍,濫於殺戮。即位後,縱情聲色,生活奢侈,以致朝政日壞。考隋代速亡原因如下:(考隋速亡與煬帝暴政的關係如下:)(以下是隋煬帝在位期間的暴政:)

 

1. 易儲失當 (文帝)

    文帝外受楊素之慫恿,內受獨孤皇后的煽惑,在開皇三十年廢去寬厚之太子勇,改立善於矯飾、故作節儉的次子廣。其後楊廣顯露本性,凶殘奢侈,弒父自立,遂種下隋速亡的禍根。

  

2. 刑法嚴苛 (文帝、煬帝)

文帝天生涼薄,多疑善妒,為鞏固政權,往往殺戮功臣,立法嚴苛,古今罕見,如盜邊糧一升以上或盜款一錢以上者死。煬帝時的《大業律》比文帝時的《開皇律》更為嚴苛,且煬帝用法往往不依刑律,如反抗朝廷者不分輕重者處死。人民動輒得咎,招至民怨。

 

3. 徭役繁重 (文帝、煬帝)

隋代大事建設,如文帝時建大興城、重修長城,雖有利於國家民生,然而徭役繁重。煬帝時,為滿足個人享樂,營東都,建西宛,修馳道,開運河,動輒起用民夫百萬,無限地徵發徭役,民不堪命,叛亂遂起。

 

4. 荒淫奢侈 (煬帝)

煬帝生活窮奢極侈,疏於政事而耽於逸樂,廣築離宮別館,極盡奢華;三幸江都,大造龍船,所到州郡,供給所需,不勝其擾;西巡張掖,召西域27國酋長入洛陽,命張掖士女鮮衣麗馬,盛飾巡遊,供外族觀看。又奢華招待外國使臣商賈,飽醉不用收費,以炫耀天朝富足,虛耗國庫,勞民傷財,致國力大耗。

 

5. 窮兵黷武 (煬帝)

煬帝好大喜功,曾因高麗王不應詔入朝,而三次親征高麗。結果雖獲小勝,卻徒傷國家元氣。此外,又伐琉球、征林邑、吐谷渾等,造成連年征戰,國庫空虛,民怨沸騰,促成民變。

 

6. 誅殺功臣 (文帝、煬帝)

文帝秉性多疑,對功臣元勳大多加以貶殺。煬帝較其父更猜忌臣下,對碩果僅存的幾位賢臣宿將,如高熲、賀若弼、張衡等,均加以殺害,以至眾叛親離,國無賢臣,王室陷於孤立。

 

7. 削弱地方 (煬帝)

煬帝即位,平定其弟楊諒的叛變後,廢諸州總管,以便集中兵權於中央,結果地方軍力因而削弱,無力控制地方亂事,致使隋末群雄遂能在地方上迅速建立反隋勢力,加速隋朝滅亡。

 

8. 天災為患/苛待百姓 (煬帝)       

煬帝窮奢極侈,對百姓卻十分吝嗇,每有荒年,皆不允開倉賑濟。煬帝大業七年,山東、河南一帶發生水災,次年山東又有旱災,饑民遍野,盜賊四起,煬帝不採安撫政策,反制之以嚴刑峻法,饑民唯有鋌而走險,終於形成全國性的變亂,天下騷然,加速隋朝政權崩潰。

 

 

隋建國後,即大興土木、廣事建設,然濫用民力,加上煬帝奢侈無道,未能多享建設的成果,便告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