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厚鏵將率澳門國慶觀禮團前往北京   人民網澳門9月28日電 記者曾坤報道:應中央人民政府邀請,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將於本月30日晨,率領由各界知名人士組成的國慶觀禮團前往北京,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國慶招待會和文藝晚會。

  觀禮團共120人,由何厚鏵任團長,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主任白志健任顧問,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任副團長,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何永安任秘書長。團員包括特區政府主要官員、行政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以及工商金融、教育、專業、勞工、宗教、體育、學界、文化、醫務等界別的知名人士。

澳門同胞慶祝國慶籌委會常設委員會19日透過決議,結束由澳門同胞慶祝國慶籌委會統籌全澳慶祝國慶活動的歷史任務,今後將由澳門特區政府全面主辦慶祝國慶活動。

據新華社澳門8月20日電,澳門同胞慶祝國慶籌委會常設委員會主席馬萬祺表示,結束籌委會的工作是一次歷史性變動,期望各界能一如既往繼續支持各種國慶活動。

在馬萬祺主持下,本次會議就結束澳門同胞慶祝國慶籌委會工作和成立工作小組處理籌委會餘下的事務兩項議程進行議決。出席會議的50多名委員一致鼓掌透過。馬萬祺說,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澳門愛國社團就以各界同胞大聯合的名義組成了澳門同胞慶祝國慶籌委會,統籌全澳國慶活動。數十年來,籌委會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每年國慶期間,都組織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今後由特區政府全面主辦慶祝活動,民間社團配合支持,會更符合實際。

一個晴朗的下午,形式多樣的慶國慶活動在澳門展開,記者如約走進著名攝影家李玉田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家,傾聽這位86歲老人講述澳門的國慶故事。

被尊稱為田伯的老人手中捧著一本新出版的攝影集,黑白兩色的封面極富歷史感,在逼真的天安門圖案上方,題著令人興趣頓生的書名:《國慶牌樓回顧--李玉田攝影集》,內頁裡亦是清一色的黑白照片。老人說,他的故事要用鏡頭講。

黑白照片上的天安門很像北京的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國徽和標語,只是左右兩側的西式建築讓人生疑。老人說,這是澳門的天安門。1949至1970年的國慶節期間,澳門都要在主要街道搭建國慶牌樓,其中有18座是天安門的造型。在去不了北京的澳門人心中,這些為慶祝國慶而搭建的牌樓,就是他們的天安門。澳門人在這個天安門前唱歌跳舞,拍照留念,其情其景,多少年後仍令人回味無窮。

田伯說,早期的國慶牌樓是簡單的竹棚鬆枝加花球,發展到後來,就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了,堅固的結構、艷麗的色彩、漂亮的燈飾、栩栩如生的人物,為尚未回歸祖國的澳門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田伯指著照片回憶道:造一座牌樓殊非易事,要由總設計師進行整體設計,再由分工明確的木工、美工、電工、油漆工等分組施工,國慶節前一個月就要進行籌劃,十一之前全部完工。參與了十幾年牌樓設計的澳門美術協會會長陸昌,與田伯一樣見証了澳門國慶牌樓的發展史,時至今日,田伯對他的設計仍稱讚不已。

如此精美的牌樓自然造價不菲,田伯說,這都是澳門的愛國人士出資興建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澳門同胞歡天喜地,每年搭建國慶牌樓,便是支援祖國建設、宣傳愛國主義的特殊形式。然而,當時的澳門畢竟歸澳葡政府統治,這些精美牌樓的壽命只有幾天,因為10月5日即為葡萄牙的國慶日,愛國同胞總要在4日晚拆除牌樓,讓祖國獨享海外赤子為她營造的歡樂氣氛。

作為一個攝影家,田伯雖未參與牌樓的製作,卻以手中的相機記錄了那段歷史。

沿海的澳門多風多雨,已搭好的牌樓難免會被颱風損毀。田伯回憶說,有一年澳門遭遇“溫黛風姐”,辛辛苦苦建好的牌樓被風吹倒,製作組全體人員在體力嚴重透支的情況下又連夜趕工,終於在國慶前夕讓牌樓重新樹起,確保了國慶的歡樂氣氛。

對祖國有著深厚感情的田伯每年都要拍攝國慶牌樓,有時候,對印出來的照片不滿意還去補拍。於是,在他保存下來的底片中,有200多張是有關這一特殊題材的。澳門數碼攝影學會慧眼識珠,精選60張照片舉辦了一個專題展,并為其結成專集,付梓印刷,以期饗今人、傳後世。

田伯說,70年代以來,澳門慶祝國慶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回歸祖國後,更增加了許多新形式。但是,那些傳遞出澳門同胞愛國之情的牌樓,已成為他心底不可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