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圈


  華卡女士是德國海德堡市的「交換圈」的負責人。「交換圈」世界各地都有,組織之間互不隸屬,但其不涉金錢交易、將「服務」平等化......等基本精神則相同。各類型不同「才華」的人以「工時」計算其服務了多少個數量單位,由是又獲得別人若干「工時」的服務。洗燙園藝工作與寫電腦程式工作都一律如此計算。又或者你願意為人唸一小時的詩,而希望獲得一小時的太極拳教授,也都可以。

  各地成立這些「交換圈」的時間不同,成立的迫切原因也有所不同,反映了當地當時的一些民情。華卡女士和朋友在九六年間發現有些服務她們找不到人做(相信是商品化了的市場再容不下的那些「不太賺錢」、又被消費主義淘汰了的行業),於是索性成立這樣的組織去尋找各類才華的人。

  表面上,這與八十年代在英國各地因為要「解決」失業問題而設立「交換圈」的情況不同,但在深層處,卻是共通的--都是對資本邏輯的一個反彈。職業因「不能、不夠增值」而被淘汰,而「增值」與否乃視乎是否切合刺激消費原則。這樣的局勢下,任何以對有關服務的需要(不是市場價值所扭曲了的「需要」) 為基礎的「交換」,都是向消費主義、財團掌控的商品之增值追求去進行挑戰,並另闢蹊徑。

  華卡女士又針對海德堡作為外地人到來「打工」者甚眾的特色,為「交換圈」的成員安排聚面談天,或郊外野餐之類活動,重建一點社區味道。

  無論針對消費主義,或建立較有長遠關注的社區感,都是衝著人與環境的疏離而作的新嘗試,是小型的,但卻是觸動環境破壞最根本的體制與文化偏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