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電在德、意、奧及其他一些較小西歐國家而言,已進入了要被取締的階段,問題是時間表如何訂定而已。當然,即使如此,也涉及了極大的政治爭論--如德國的綠色團體認為十年內應結束全部核電廠的營運,而有關財團則爭取核電廠在該國繼續生存三十年的空間。**
不過,十年也好,三十年也好,這些財團的過往投資要取得最大回報,便須積極拓展西歐之外的市場--前東歐及蘇聯集團的國家,再加上第三世界國家如中國、越南等都是其重點目標市場。財團以降低安全標準去出售核電科技到這些新興市場(如加拿大Candu公司豁免了其在加國必須奉行的安全條例而售賣核電廠給中國),早是惡名昭彰。
即使在西歐,核電的陰魂依然不散,以英法兩國為例,便力抱核電不放。兩國替其他國家「處理」使用後的高度輻射性喉管;而這些極度危險的物料在國與國間運來運去,往往置人民的性命於險境中。
但真正令核電在西歐不但藕斷絲連,還獲注入回春妙藥的,乃是「貿易自由化」這個極度虛偽而具殺傷力的全球浪潮。其虛偽之處是它並沒有像吹噓之中所言,增加了企業創新能力。相反地,它令財團抱殘守缺,保住不道德而落伍的核電科技,不去更新而另謀人類與能源之間的新關係與新出路。
在「貿易自由化」的壓力下,國際與地區之間愈來愈成為財團按其利益原則,將電力買來售去的遊樂場,一個國家或地區恐妨被他國生產的廉價電力傾銷進本國市場,又那裡敢越雷池半步?而問題重重的「落後科技」如核電,就是在這種全球化氣候中取得其苟延殘喘的機會。
**最新消息:經過一番政治角力與妥協,德國政府終於將取締全部核電廠日程訂為2020年代初;遠離綠色人士要求。這回便考驗其聯合政府中的綠黨是否因而與主流政黨分裂,或就其主要政見作出重大讓步/出賣。綠色政黨政治之尷尬之處,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