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垃圾處理」


  德國全國性環境組織BUND的總幹事對德國非常嚴格執行的垃圾分類政策,帶點幽默地作以下的評論,反映了一些追求從「公義政治」角度出發,追尋重新訂定人與環境關係的人士的理想。

  這位姍特博士認為德國的垃圾分類並沒有解決到下列的問題:(一)循環製造出來的物品用途不大,往往為做而做;(二)紙張回收數目龐大,結果運到意大利去再造,浪費運輸中使用的能源;(三)形式主義--因有時會焚燒已分類垃圾以產生能源,故又將已分的各種類混到一起處理。這些,都是不同的側面,反映出垃圾分類與循環再造等「環保政策」,在釐定時若沒有關注到境內境外的環境公義,則不能達至真正減低污染及破壞這個公義目標--即沒有正視到製造垃圾的根源動力是消費主義,而消費主義往往是喫著第三世界環境資源的免費午餐。

  在迴避這些基本問題之下,甚麼垃圾分類、回收和再造,都不過徒添「虛假的安全意識」,實則掩藏了更大的危機--包括道德危機。

  此中最發人深省的道德危機個案,是西歐國家追求高的環境水準,故污染性的舊汽車就賣到前東歐國家去;而另一方面,那些國家「不合標準」的汽車,又不准越境駛過來。這難道就是「循環再用」的精神所在???

  BUND與及其他一些屬於國際地球之友的組織*,因此而就著各國本身的消耗現狀,提出了改變其結構性的消費主義情況,以人人享有相同數量的環境空間(environmental space)為構思改革的目的。我們將會仔細介紹這個重要的概念。

* 按:香港地球之友多年前已失去這個國際組織成員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