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的「灣岸」故事 9-1-2009

 

 

我和他的灣岸故事



aou_bn03

我和他的「灣岸」故事


談起一位好朋友阿拉,
就會聯想起「灣岸」(Midnight Maximum Tune) 這隻機舖賽車遊戲。
近來亦不難聯想起車隊,曾經和阿拉說笑,他在機舖打機時給人「踢入會」。

「設計對白」
機舖男:「o靚仔,你日日都黎,打機又咁叻,入唔入會呀?」
阿拉:「@@... o係機舖裡面想踢我入會?」

結果,阿拉的確是經這途徑入了會,只不過這是一個切磋灣岸技術的車會而已。
本是沒什問題的,只是阿拉畢業後,大半年也沒找工作,每天也在玩也在練。

寫這文緣起朋友的一句:「阿光,係你帶佢玩灣岸先既。」
朋友說得對,即使是覺得他終日沉迷灣岸沒問題、即使是覺得他畢業後自己沒找工作、即使是責怪經濟差、金融海嘯的拖累,
阿拉的現況,畢竟我也應負點責任。


曾有朋友給我一觀念:「在機舖裡,有一種自己擅長的遊戲是最好的。」

中學的我也有跟朋友去機舖,那時只會玩一大班朋友的遊戲,偶爾也會嘗試一兩鋪不同類型的遊戲,當時我曾想過:
射擊遊戲簡直是挑戰我的反應力,稍不留神,不到數分鐘我又要入錢了。
我又不喜格鬥遊戲那樣你死我活,不懂Chok招只會給人屈機、給人秒殺KO。
沒有音樂細胞的我更談不上什麼彈琴、打鼓,打不了combo那麼不要玩了。

自小我喜歡車,除了PhotoHunt,尖叫車(Thrill Drive) 也是和中學同學最喜歡在機舖裡玩的遊戲。(當時尚未流行孖寶賽車、籃球機、紅綠藍拍拍機)

不知是否這原因,第一隻在機舖認真接觸的也是賽車Game,那是當時最熱門的頭文字D。那時開始認真地開車卡、認真地學用MT 轉波,後來我才發覺自己太懶了,不喜歡瘋狂扭灣的感覺。
懶.沒有投入頭文字D;難.沒有接觸 Battle Gear。

從中七開始,我接觸了灣岸,我才知道喜歡賽車是要追求那種速度感。

一開始什麼也不懂,開了第一張車卡、用了第一次獨特設計的波箱後,
只懂數元數玩地入錢交學費,漸漸我開始沉迷了。

賽車遊戲往往都是這樣,在灣岸世界裡,
當你選擇了愛車開了一張屬於自己的車卡後,你可以依照故事模式來調較和提升你愛車的內部性能,每勝一至兩局,你就可以增加某程度的速度或操控,
灣岸的故事模式是參照漫畫的流程改編,一共有八十話,打爆完成後就叫所謂 Full Tuned。

為了Tune好我的愛車,高考完後四月開始的暑假,
差不多隔一兩天就會到機舖唱下了一小籃散銀去練。
平日還會上相關的論壇「爬文」,看各車的優與缺、波棍推法、過灣技巧等,
甚至下載高手示範的短片。
正如頭文字D亦要學習擦子膠、逆甩等技術一樣。


機緣巧合下介紹了阿拉玩這遊戲,起初他也不是十分有興趣。
後來有一天阿拉竟然主動約了我,原來他考慮過認真想玩。
朋友一向也知道阿拉的性格,他天生打機有天份,他真的要玩的話,就要玩得最勁最叻。
沒錯,兩天後故事模式他已過第20話大關了。

你試過晨早去機舖未?
有天阿拉約了我早上九時半到機舖,現在想起來覺得自己也有點瘋狂。
這是阿拉的主意,他說要早上機舖比較少人,可以專心玩故事模式Tune車。
從那次開始我就看到阿拉一擲千金,每次也唱一大盤散銀放在自己前面。

從前看阿拉扭彎是有點遲疑,有次在快餐店裡我們更用白紙黑字畫圖研究技術。
當時我教他Out-InOut、撞牆技、何時入彎、怎樣扭過紅彎等技巧。
荃灣城市中心金禾、新之城金星成了我們經常出入的地方。

有一次,和一大班朋友到奧海城便宜機舖玩樂,我和阿拉當然是玩灣岸對戰,
漸漸朋友們都圍著我們看,我們也第一次聽朋友說:原來你們打機咁勁的。

當時我玩灣岸最享受的日子,就是在機舖四部機互相連線對戰的時候。
當時還未Full Tune,和阿拉興起打對戰時給人挑機,兩個變三個,有時旁人看了加入變成四挑。
阿拉說不要怕SSS Class的對手,因為高Class的車可能只是所謂用錢供回來的,真正技術要臨場才知道。
遇到不同的對手,縱使自己技術不到家,互夾互鬥的過程卻刺激得更。
有時經過看到四人對戰、感受到那種對戰熱,也不禁註足觀看。這也解釋旺角新之城高峰期那24部灣岸的吸引力。

12007824105045 DSC00308

回憶這兩年,由灣岸2開始投入這遊戲,到B版、到灣岸3、甚至現在的灣岸3DX,
我更玩過左軑版的灣岸。
由故事模式開始,第1話打到第80話,當中也輸過不少,完成再打第二週目,
由 280 HP 到第20集變成廢車卡的 600HP,再到 Full Tune 的 810 HP,及新增的 820HP。
由無聊才玩的十人斬,到現在要再Tune過車的新增鬼車模式。

比較特別的是由始至終,我也唯一只用我的愛車 Nissan GTR34。
阿拉比我瘋癲,由主角車之一的Z33開始,到Evo8、甚至灣岸3新版的Evo9,其後又開了部和我一樣的GTR34。

打機原來真的會打窮人。論壇都說,灣岸、頭D等等都是燒錢的遊戲。
我也由以往每次玩二十至五十元,到現在每次才玩十元八塊過手癮。
以每局約20KM計算 (山路只得約 8KM),平均$2/$3一局,每60局車檢一次需換卡,每張卡$8,
阿拉的車全部Full Tune不在話下,每架也跑過萬KM,對比由中七到現在的我,用過的唯一那部R34才不過跑了6000KM而已。
由此你可以計算阿拉在灣岸燒了多少錢、他為灣岸的著迷。


自灣岸3推出,由於大部分玩家也是從灣岸2過渡來,根本沒那麼多人玩故事模式,
於是,遊戲著眼點放在對戰模式,夾車的過程變成其吸引之處,逐漸灣岸也變成了一隻格鬥賽車遊戲。
阿拉:「灣岸對戰唔夾人,邊好玩架,玩灣岸如果要玩鬥快,不如玩TA啦 (Time Attack)。」

也許是我那部車 Full Tune 後沒有了玩灣岸的目標,又不想開多一部「從新」再玩,
同時對戰Class與實力太參差不齊,而且灣岸這遊戲在對戰時越來越多不禮貌甚至暴力事件,
漸漸,我開始再不沉迷玩灣岸了。

中七後,阿拉在HKCC讀書,尖東港晶那間機舖成了他放學常到的消遣地。
由於鄰近學校,我在Poly放學時也有到過那機舖,眼見的確不少理大學生在那裡聚腳,
有好幾次和阿拉聚會,才知道他在那裡認識了尖沙咀的一個車隊,其後有成員邀請他進入車隊,
阿拉其後開了數部車隊專屬的車,後來他更有機會和車隊一起參與香港區內的比賽,投入更多時間在這隻遊戲了。

對比現在的我,也許失去了目標,我每次只打十元八塊,
純粹過手癮和享受那速度感。
玩的也多數是真人紀錄的鬼車模式,卻甚少玩真人現場的對戰模式。
阿拉說:「十元八塊好快玩完,練習不到的。」
漸變成過手癮的態度來玩,於是我的技術與他已差天共地了。

當然,現在也偶然和阿拉玩一兩鋪對戰,只是我再也羸不到他了。
他對我說:「阿光,跟車線位走丫嘛。」或是:「換另外的視點角度會好點吧。」
沒錯,跟線位是最短距離最慳時間的,可是我不過是業餘、過過手癮而已。
至於阿拉?活像一位職業車手,要破各機舖的TA紀錄、打鬼王、繼續練習對戰預備出賽,和我的心理好不同的。


數月前阿拉畢業了,我也經常有追問他的近況。
只知道他有去找工作的,同時也知道他每星期或是每天也繼續花費不少在灣岸上,
他現在連打數鋪灣岸也寧願到尖沙咀的主場,練習也多數找Partner玩二對二,相信每次花費不少吧。
我對他說過要認真去找工作、自己喜歡的工種,
我問他喜歡什麼類型的工作,會計?商業?電腦?他只告訴我嘗試不同的工作就能找到自己的興趣。

曾經和朋友談過觀察過,自從阿拉入了車隊後,也許見的人和事多了,
已經沒以前那樣故步自封、我行我素,反而更懂得人情細故,更明白身邊的人感受和想要什麼。

至於再「一直灣岸下去」是好是壞,
嗯,阿拉應該知道的,擁有哲學想法的他有一定有他自己的一套。


我只知道,能夠繼續一蚊一蚊的投入,都是有一個目標的。

為了灣岸我也投入過瘋癲過,我下載過灣岸原著故事的動畫、灣岸遊戲的 Original Sound Track、灣岸的WallPaper,甚至近來買了一盒賽車模型給自己。
還記得我當時的目標,是完成80話 Full Tune 自己的車,
同時希望成為一種能在機舖裡擅長的遊戲。
達成後,我已沒迷戀灣岸那麼多了。

至於阿拉的目標?


曾經看過別人玩灣岸的都知道,「夾人」是一種必備的技巧,
也許就是能成功把車夾向牆邊使人擁有成功感,同時完美過灣可以滿足人們的表演慾,於是較為容易上手的灣岸才吸引那麼多人,亦發展成不同模式的玩法,甚至有點格鬥的味兒。

「打爆機/ Full Tune/ KO」這正正是觸發成功感的代名詞。
「在機舖裡,有一種自己擅長的遊戲是最好的。」這往往是滿足表演慾的引伸。

相信這能解釋,機舖遊戲的始祖「格鬥類 街頭霸王」,為什麼在機舖還依舊受歡迎、歷久不衰的原因。

機舖.從來就是一個成就表演慾、滿足成功感的地方。

木兒*
 

Friday, 9 January, 2009

 

 

 

 

 靈感.盒子

 

 

<靈感盒子> Since July,2005

 

   光感集      千熊屋      想吾相      香港燒烤熱點  

 

<靈感盒子> A Division Of  阿光總站.


Copyright © 2001-2008 隨心盞. All Rights Reserved.